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贾磊
[导读] 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了小学生在现阶段学习时所必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贾磊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县直第一小学054800

        摘要: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了小学生在现阶段学习时所必要掌握的基础技能,是小学生能够降低知识理解难度、轻松进行知识学习的有效素养支持。但在当下时段,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以传统的“灌溉式”教学为主,教育重点皆放在小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方面,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稍有不足。对此,教师应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的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合理、有趣的数学教学策略,进而在小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同步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教师;高效
        高效教学即为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技巧为小学生构建更易理解、更易吸收的数学课堂,使小学生在该课堂上不仅能够快乐的学到知识,还可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小学生的数学天赋可以得到高效发挥。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组成部分
        (一)数学数感
        数学数感即为小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对于数学数字及数学其他方面的反应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个人意识能力。塑造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进行知识学习。
        (二)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即为小学生对于数学加减运算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强化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直接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运算题目的准确率,还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时的自信心。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即为小学生能够独立在脑海中思考几何图形的知识,能够自行判断某种事物中包含的几何图形以及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搭配组合形成新的形状或图形。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增强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严谨性,还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以及增强从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效教学手段应用分析
        (一)开展游戏教学,塑造数学数感,提升数字敏感程度
        游戏教学是教师根据小学生个性成长使用的高效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小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节里保持灵活的思维以及充沛的动力,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现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而在塑造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计算抢答的游戏,塑造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教师提出问题,由小学生自行进行计算,首先得出正确答案的小学生获得一分,最先累计七分的小学生获得游戏胜利。“同学们,老师的第一题是28-19+33-7等于多少”教师可以把控游戏节奏第一题适当简单些。一名小学生计算后表示:“老师,这题的答案是35”.“这位同学计算的很准确,获得一分,大家请听第二题,64+29-44+18等于多少呢”教师适当提升难度提出第二题。另一名小学生举手表示:“老师我知道,这一题的答案是67”。“看来大家都很厉害呀,那么第三题是假如老师手里有15颗糖,前天吃了4颗,昨天吃了7颗,老师今天再去买剩下数量的糖果,那么请问老师买完后手里还剩多少颗糖”。教师改变角度提出第三题。其他学生快速回答:“老师,结合您吃糖的数量变化可以列出15-4-7=4的计算公式,您今天再买4块糖,所以4+4=8,您手里还剩下8块糖”。

教师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高效集中小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在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实现小学生数字敏感度的提升。
        (二)使用情景教学,强化运算能力,增强知识应用技巧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小学生营造特定的情景并使其置身当中,小学生在情景中宛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丰富小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可以强化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来强化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使小学生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自主进行运算练习,进而在特定的情景演练中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方面的知识时为小学生营造商店购物的情景,使其以模拟购物的方式强化运算能力。假设商店中钢笔6元一支、墨水2元一瓶、尺子4元一套、作业本2元一本、文具盒10元一个,手中有20元现金,如何进行购买可以刚好用完所有钱且购买商品能够满足一周的学习使用。教师营造场景后给出商品价格并提出问题。一名小学生稍作思考后举手表示:“老师,我选择购买一支钢笔、一瓶墨水、一套尺子以及四本作业本,6+2+4+8刚好是20元”。“可不可以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购买么”教师再度提出问题。该小学生表示:“因为我已经有文具盒了,所以不需要购买了,然后我们学习对于作业本的需求会比较大,所以我选择都买几个作业本”。“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好,避免浪费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我们的学习进行合理分配。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购买方式么”。第二位小学生举手表示:“老师,因为我现在的学习用品充足不需要购买太多没必要的商品,所以我选择购买两瓶墨水、一套尺子以及六本作业本,多买些常用的文具作为备用,不仅能用于数学的学习,还可以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教师为小学生营造生活情景使其进行购物模拟,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人民币消费的认知,还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在文具购物演练中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生活教学,培养空间观念,丰富几何图形认知
        生活教学是指教师发挥小学生更加熟悉生活事物的特点,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带入到数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运用生活事物作为数学知识的教学载体,降低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抗拒心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师运用生活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对于生活中几何图形的认知,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观看生活事物的“眼睛”。
        例如: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点时结合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讲解。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几何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同学们,老师想要考考大家,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物包含了长方形呢”教师提出问题。一名小学生举手表示:“老师,校园中飘扬的红旗、各种建筑物的玻璃都是长方形的”。另一名小学生进行补充:“老师,我们的课本、橡皮、课桌都是长方形的”。“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在老师手里的这个矿泉水瓶上都存在哪些几何图形呢”教师展示手中的水瓶并提出问题。第三名小学生说:“老师,这个水瓶从上下看它是圆形的,只看瓶身它是长方形的,然后整体的瓶身又是圆柱型状的”。教师结合生活事物进行几何图形的知识教导,既可以增强小学生对于生活中图形知识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小学生图形组合、拆分的能力,进而在丰富小学生几何图形认知的同时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并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导,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塑造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学习技能以及积极的知识学习心态,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数学知识所包含的趣味性,从而让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教师以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运用,充分发挥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特点,既满足了现阶段的知识教导,还保障了小学生的个性成长,进而在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推动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秀清.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及实践[J].教师,2018(24):55-56.
[2]于嘉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沈阳大学,2018.
[3]翟小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中),2017(12):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