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邬凯利
[导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邬凯利
         垫江县文化路小学校    重庆垫江    40830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地点的限制,它具有移动化和简洁化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各色各样的需求,而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直接性。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它以丰富、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促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不论是在教学效率还是学生学习方面,都有重要帮助。此外,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和教学素养提升。本文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优势
         1.1补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知识的传输主要靠教师讲解和描述,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一部分的知识理论是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有一些知识只靠口语去描述在实践中是非常困难的。单单依靠教师语言描述,很多知识只能靠想象来理解,并且,这种机械般的学习和教学,亦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便可一目了然,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1.2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交互作用。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的包容性很强,对于一些信息的含量,可以做到无限的包容。信息技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会呈现出很多种不同的形态和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将数学用有趣的视频和悦耳的音乐进行课堂展示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毕竟还是处于一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爱玩、好动的习性,他们的眼球被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后,对于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十分有利。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他们可以进行一个积极回答的效果,对教学任务中的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来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可能就只是一些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不具有生命力、不具有灵活性。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样的状态。将死板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学视频进行结合,教师要抓住学生们的心理,抓住学生们的学习习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积极的培养,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氛围要进行掌握,不能落下一个同学,积极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1.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当下,教师仅会教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补充了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和见解,使自己了解到更多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利用其可以方便教学,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了解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自己查阅知识,补充知识。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也随处可用,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对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2.1情境创设策略,让课堂教学趣味化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趣味化。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为课堂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还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视听等感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参与度。另外,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生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的基础。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建立关联,可以构建起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上个月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鳄鱼公园春游,今天我们请来了鳄鱼老师跟我们一起学习。但是鳄鱼老师的眼睛长歪了,谁能上来移一移这只眼睛?”教师让学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键将鳄鱼的眼睛移到合适的位置,并运用显示功能在鳄鱼的中间出示一条虚线,以便更好检测两只眼睛是否对称,从而引出“对称”的概念。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突显数学学科实用性特征,对于增强学科魅力也同样重要。
         2.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2.3拓展应用策略,让知识建构有效化
         拓展延伸策略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多种方式来呈现所学知识的拓展内容,突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延伸策略不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而且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以及达成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数学虽然是自然学科,但它也涉及了很多的故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趣味化地介绍与知识点相关的故事有利于传递数学文化和彰显数学魅力,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上,教师完成圆的相关基本知识讲授后,让学生结合墨子提出的“圆,一中同长也”来理解圆的概念,然后向学生介绍该古文的来源,并将它与国外发现时间进行对比,突显我国古代教育家为数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文言简意赅的魅力,同时肯定了我国教育家的奉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朝着更好的方向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对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沈英娇.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宁波大学,2019.
         [3]庄金泉.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9(29):16-17.
         [4]何秋兰,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9(1):74-75.
         [5]董彦虎.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14):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