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芳
广灵县第五中学校
摘要:当代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美术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有利于改变目前的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教育形式对中学美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拓展教学手段,在组织和开展中学美术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要改变现行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升初中生审美评估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文以初中美术的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来进行初中美术的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艺术基础素质教育是初中艺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基本素质”是指学生为适应社会和人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在具体的学科实施中,基本素养有其细微之处。艺术学的主要特征有图像阅读、艺术表现、审美决策、创作实践和文化理解。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参照美术学科的特点,从形象解读、艺术表现、审美评价、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教学,并且致力于创造动感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
一、对文化的了解和对关键识字要点的开发
一切艺术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基础与动力,在进行初中美术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及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情况,引导学生超越图画的范畴,深入研究图画,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比如,借助上海绘画清明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鼓励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作品的内涵,如:画家的绘画技巧、画作与当代作品相比的表现、作品是否只是表达性的?为什么B亮能在中国十大名画中脱颖而出?透过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对绘画的文化理解,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理解与情感。举例来说,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壁画的理解,作者利用新媒体来改造西方著名壁画,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中的“创造太阳、月亮、动植物”,“最后的审判”、“中国敦煌壁画”、“第五百八十四章 奇特的壁画”,都是供学生比较、分析之用。经过对比分析,同学们发现西方人体画充满了生命、活泼、高大、强健,显示出巨大的动力,赞扬了人类的创造性,展示了人体的美和灵性,摄影十分丰富。我国壁画的特点是线条简练、色彩明快、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相反,学生可能会发现西方壁画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主体性。在中国,壁画分为古墓壁画和庙宇壁画,它们构成了神与万物、神话与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与天神的对应关系。墙画有很强的想象和夸张能力,比如工艺图案。运用对称、平衡、重复、重叠的技巧。其密度大,重量适中,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主人对壁画的精通。相反,它能增强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其艺术素养,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美术教学的知识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展音像培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在发展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视听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当教师谈到“英国的情感、油墨、油墨、情感和自信”一节时,他们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名画,如霍春阳画的鸟画和田世光画的牡丹。教师演示时,可在课前用电脑进行教师准备的绘画演示,特别是国画等课程。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工具和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这种情况可能会避免。剪辑较长的录像以缩短时间,并会向学生展示所有评测的画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教师们也可以通过评价录像和他们自己的观察,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花朵或鸟儿的种类,并告诉他们鸟儿的外形特征,为进一步练习奠定基础。该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基本素养教育更多地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基本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依靠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教师要把艺术知识上传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创作中创造和塑造自己的艺术品质。有鉴于此,教师应在中学阶段组织和发展美术教育,使学生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课堂学习需要,适当地进行速写。比如,一方面,在学习“春季想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计划给学生展示一些与春季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自己心中的春天。关于春天想象这个话题,学生们互相谈论着春天在他们心中的位置。相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市郊写生,着重于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春暖花开的景象,并用笔用自己的眼睛来画一些春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教学的内容有了深入的感知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是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读图:美术教育的重点
“读图”就是学生用线、色、形等艺术元素来解读艺术作品。当今社会,人们在阅读图片时,图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艺术语言为主,这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艺术特点。从根本上说,视觉艺术就是帮助人们看到的视觉艺术。这种“观看”不仅让学生沉浸在影像的海洋中,也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看影像。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看”的实践能力,即读图能力。举例来说,在清明节引导学生阅读河图时,作者先让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评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时京兆尹、京兆尹的河岸及城市的自然与繁荣。用解释性的语言,通常鼓励学生评价线条、笔墨、构图、光线、色相、空白和视角等等。颜色方面,让学生感受清明河畔淡雅的墨色,并透过欣赏墨色,体会中国画的艺术意境。对于线,引导学生理解笔和墨水不断变化的味道,观察线的粗细变化,虚实之间的对比。清明的滨江风光从传播的角度出发,与西方的焦点视角不同,它把复杂的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而多样的画面。建立了不同于构成单一观点的不同方法。整个作品构图严谨,画法精细,效果极佳,表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了解北宋贸易、工艺、民俗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清明上河游》是现实的写照。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与西方作品中的注意视角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欣赏分散视角的作用。透过图象,学生能深入了解绘画的精神内涵。读图是学生艺术的一大特点。现在不仅仅是信息、文字和符号的时代,而是一个影像的时代。看录像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艺术性学习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由此看来,图象阅读不仅具有视觉艺术的教育价值,更具有普世意义。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能迅速掌握影像的艺术含义,运用“艺术眼”观察、检视客观事物,并以艺术思维思考、欣赏客观事物的存在。借用这种教学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初中美术教学的重点,促使学生乐于接受,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是吸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美术的教学,特别是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中学美术教学时,应创新和优化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将其更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江巧珍.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的培育——以校本课程《根雕》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1):111-113.
[2]宋昊芳.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考试的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193-194.
[3]李春莱.利用课堂、社团、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