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乃芹
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
【摘要】绘画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二维空间的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美学体系,美学观点,美学范畴。通过中国画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上加以适当的驱动,会让孩子们有更大的展示舞台,届时芳华一片。
【关键词】中国画 规律 驱动 创造力
一、小学国画教学现状
现状一: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影响,小学国画教学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
现状二:
受社会、教学环境及教材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老师上课有一定的局限性,积极性不高,系统性不强,教学效果欠佳。
现状三:
由于没有系统的计划和绘画习惯训练,孩子们对上课用的工具很好奇,加上人多,课堂出现脏乱差现象,这样,班主任老师不高兴孩子上国画课。
二、小学国画教学意义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从小培养儿童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是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
三、小学美术课堂国画教学策略
(一)游戏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的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厌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形式驱动,促进发散思维
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即线条)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使线条自身具有了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联想,使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画家在运笔过程中个人情绪、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国画中的线条具有明显的画家个性特征,达到抒情、畅神、写意,进而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气质、心灵、人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如其人”。
(三)情境驱动,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锋、侧锋、逆锋及顿笔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四)经典驱动,激发天才想象
儿童教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艺术家说:从小让儿童接触经典,与名家直接对话这是一种高起点的美术教学之路。因此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发挥他们的天才想象力。如齐白石、吴作人、徐悲鸿等历代著名国画大师。如,学生在临摹齐白石老爷爷的《群虾》,我首先向学生讲述齐爷爷画虾的故事,再出示群虾范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齐爷爷是怎么样画出来的?”(要求简单描述画面的形象、线条、笔法,引导幼儿说出从画面上看到的东西。)再让学生讨论和评价:“你觉得齐爷爷的画好看吗?齐爷爷画画时是怎样用墨的”“他画的虾子每一只是否都一样呢?”(观察虾的身体弯曲的不同姿势,虾细长的前腿在水流中顺势而动,捕食小鱼,小虫的样子。)“你喜欢他画的画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线条学画群虾。
(五)技能驱动,力求多元多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六)思维驱动,我的画面我做主
为儿童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耐心倾听他们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地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学生心中的语言,了解学生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学生情绪体验,小学低年级课程教育取向是低结构化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活动动机主要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可以放心地去做。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我将会给国画教学装上各种驱动,而他们则还我一片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