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
汕头市潮阳一中明光学校 51513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德育功能为班级德育建设提供了有力遵循。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管理,具象化为学生德育品质目标,使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有了方向。通过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情境中理解、启发、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核心价值的实践与评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 评价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学校德育管理中,应该找到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讲求实效,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价值观教育方法。使价值观教育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根据新时代的德育要求,不断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教师通过德育教育,既教授学生知识,也涵养学生品德,培育建立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体现了德育的目标及内容,同样彰显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1]
学校中的班级既是一种学习性组织,更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生活场所。学生走进学校,其各种活动与交往便在班级中经历与展开,班级成了学生为人处事、立身修德的营地与舞台,成为学生学会生活的“家园”。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具有向心力的班级目标、丰富的班级活动、团结乐群的班级氛围、励志奋进的班级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等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班级生活中的具体体现。[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个人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既能够指导个人与集体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也可以激励学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取向,制定班级德育文化建设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和价值追求。
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德育品质
1、立爱国志
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将个人价值融于国家追求的一种自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年学生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立报国之志,让个体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巨大的驱动力,不流连于物质享受,不困顿于个人得失。
2、怀敬业情
敬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指学业。对待学业,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毫不懈怠。业精于勤,要向善向上,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为实现理想,要不怕付出、不怕牺牲,锲而不舍的努力。
3、秉诚信德
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更是一种可贵的坚守。诚信让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无愧于心,无愧于人。诚信,落实到学生具体行为上,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迟到、遗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随意表态又不兑现承诺,都是缺少诚信担当的表现。言而有信,才能成为集体中有向心力、凝聚力的人。
4、做友善人
友善需要我们宽容大度,不为小事计较,能原谅别人的过错,不嘲笑别人的弱点或缺陷,乐于帮助别人。友善的班级是大气、和谐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阳光里。友善,更让我们学会合作,实现共赢。奉献自己才能的同时,也收获别人的帮助和友谊。特别是小组和社团活动,没有合作,大家就会越来越自私;有了合作意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体就充满了力量,就克服各种困难。团结合作,是班级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德育的实践探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美德相承接,要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树立人生的理想,明确对社会的责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比如在儒家的思想中,孝悌、忠信、智勇、礼义、温、良、恭、俭、让、宽、敏、惠、刚、毅等涵盖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以及良知、良能等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和规范。为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提供了一种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以及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等以身殉国,抵御外侮的英勇气概,都为青年学生立爱国志提供了榜样。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参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都可作为今天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格言。
2、在情境中理解、启发、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既有价值认知上的辨析与认同,也有情感及体验上的分享与共鸣,还有行为上的抉择与践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理解、启发、体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把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规范确立为班级活动的不同主题;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利用学生的切身生活经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激发与引领。[3]
比如,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捐助,从第一时间与全球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定期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多方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到与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中国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注入了强大力量。但是,少数国家的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转移视线、推卸自身防疫不力的责任,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制造舆论抹黑中国。在班会实践课中,我们以这个真实情境为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比较与思考,形成自己价值认知上的辨析与认同,进而做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判断、审视与升华,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核心价值的实践与评价
在班级管理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工作实践中,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我们鼓励学生加入志愿者协会,团结友善,乐于助人;表扬班级内部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行为;表扬诚信守时,言而有信的人;表扬刻苦学习,奋力争先的人;在班上评选班级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管理之星、进步之星、节约之星、环保之星、友爱之星,让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得到应有的褒奖,使他们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
总之,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站高望远,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又要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一点一滴,润物无声,在班级管理和德育规范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价值选择,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评价,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荆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中的引领作用及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9,(8).
[2][3]尹艳秋.核心价值观教育班级化的必要性与路径[J].江苏教育,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