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月
阜康市第三小学 新疆昌吉州 831500
摘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引导小学生开展预习。首先是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预习;其次是做好前期铺垫,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最后是开展多种预习形式,提升预习效率。这样就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预习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策略;课堂效率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掌握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文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如果跳过预习直接开始课文讲解,很容易造成部分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教学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的预习工作,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1小学语文学生预习现状及原因
预习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从理论上来看应该大部分语文教师会鼓励学生预习。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预习环节,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部分教师选择直接开始课堂讲解。还有一部分教师设置了预习环节,然而将预习当作了自由朗读,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造成预习目标不明确,既浪费了预习时间也没有起到预习的效果。因此,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预习环节,还不能令人满意,小学语文课堂预习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预习环节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预习的重视不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上。这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宁愿讲解的慢一点也不愿花费时间引导学生预习,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其二学生缺乏预习兴趣,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能大致浏览课文,没有侧重点。散漫式的预习与让学生课下预习没有区别,学生难以从预习当中获得有效信息,自然就会缺乏预习的兴趣。其三是预习形式较为单一,就是让学生看课文,缺乏多样化的预习形式,不利于提升预习效率。
2语文课堂预习的引导策略
2.1布置预习任务,明确预习目标
语文的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研究大纲要求,吃透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预习策略。一般来说预习的基础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大致教学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会变得更加流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对于基础性问题学生自行阅读就可以掌握,有利于教师有所侧重的讲解语文知识。另外,预习目标明确之后,学生不会漫无目的的浏览文章,能够提升学生的预习逻辑性和条理性。当然预习任务的布置既要考虑教材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预习任务进行变通。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布置预习任务,提升预习的效率。这一文章总体上讲述了草地由绿变黄再变绿的过程,教学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预习任务,首先是草地为什么会是金色的?一般来说草地是绿色,文中描述了金色的草地,这一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其次文中草地的颜色经过了几次变化?这一问题可以提升学生预习的认真度,防止学生随意浏览教材。
最后一个问题是延伸,即文章描写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一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预习深度。
2.2注重预习铺垫,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预习是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需要学生认真去阅读文章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然而预习文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所需要预习的内容进行铺垫,以一种趣味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应该让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一课一文的预习引导,一旦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做好预习铺垫,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预习氛围。本文主要是为了弘扬深厚的友谊,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以前做一个简单铺垫,让学生感受友情的珍贵。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找朋友》等关于朋友的歌曲,营造友情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容易偏离预习主题,能够把握友情的主旋律。其次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插入引入语。“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感情,友情不仅存在于人类之间,还可以跨种族存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鸟与树的友情”,这就为接下来的预习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2.3开展多种预习形式,提升预习效率
一说到预习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看课本这一种形式,无非是分为课堂看课本和课下看课本而已。课堂预习占用课堂时间,课下预习效果欠佳,各有优缺点。这种思维在很多师生当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这种刻板的印象严重影响了预习的效率,影响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其实预习除了看课本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教师可以多去研究,多去学习其他的预习思路,丰富预习形式。可以结合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进行预习,让看视频代替看课本;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预习任务,提升预习效率,减轻课时压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预习方式。首先如果是乡村地区条件合适的小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放学以后去学校周围寻找,并观察爬山虎,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基础。认识爬山虎不能只通过课本,还可以进行实践观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爬山虎的认识。其次如果是城市没有爬山虎的地区,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有关爬山虎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介绍,在课前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资料,来达到课前预习的目的。
结论
总之,预习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识到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价值,重视对学生预习的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通过预习需要掌握的内容,提升预习的针对性;其次是要做好预习铺垫,为预习创设良好氛围,同时注重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最后也要开展多样化的预习方式,打破以看教材为主流的预习方式,提升学生的预习乐趣。
参考文献:
[1]冯玲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2):97.
[2]张金水.小学语文引导学生预习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06):133.
[3]梁小英.浅析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J].读写算,2018(3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