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张冰
[导读] 小学语文以学习基础语言表达为主,让学生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

         张冰
         河南西平   463900   西平县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语文以学习基础语言表达为主,让学生掌握交流沟通的技巧,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涵盖着风俗的人文素养,能够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进行一定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价值三观的完善。因为小学生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学科是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丰富,能灵活转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逻辑发育。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语文学科的知识点涵盖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薄弱,新生代的学生基本都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对民族精神了解甚少。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之外,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让学生的精神素养得到提升,成为当代教育急需改革的重要任务。
         1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发展较早,几千年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风俗,近些年来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国家也逐渐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语文的诗词歌赋,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塑造品德。
1.1 符合新课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在不断深入,语文作为接触文明历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在学生思维开发阶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人文素养。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认识汉字,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完善的语言表达系统,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重要途经,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1.2 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包含着众多历史典故和名言警句,通过学习语文传统文化故事和诗词歌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感受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表达技巧。比如感恩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捍卫国家和平统一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片赤诚之心,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厚友谊。这些高尚的道德精神都能通过语文逐步渗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发扬。
1.3 树立正确的道德三观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难以正确判断事物的发展,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让孩子的成长发育偏离正确的轨道。

语文学科能够传递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德,保持善良,对人和谐友善,拥有仁爱的品德,让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客观评价世界,正确判断是非善恶,不会轻易受到不良诱惑,积极传递生活正能量。同时通过了解传统文化中各类历史名人的一生事迹,如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心愿,依然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会轻易被困难挫折打倒,能够坚守民族本心,保护国家的和平统一。
         2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措施
         2.1 从汉字教学入手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因为世界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发扬。在语文学科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从基础的汉字入手,汉字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形文字经历千年的融合演变,才形成规范的汉字。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孩子认识汉字,并且渗入理解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人生哲理,比如写“人”字的时候必须端正,不能写的歪歪扭扭,预示做人要堂堂正正。
2.2 从经典古文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学科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精简的语言文字涵盖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感受文字的超高凝聚力。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简单的几个字,感慨时光易逝,劝诫众人要珍惜时间,莫要虚度光阴。从情感丰富的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诗词表达的重要精神,并且掌握古诗词解析的技巧。
2.3 在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
传统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集锦,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要进行生活实践,才能更全面地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性较强,自古传承下来的“尊老”品德在现代也得以延续,重阳节已经被国家定为敬老节,当代小学生生活富足,个性会比较自我,老师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培育学生“尊老敬老”的美好品德,带着学生去敬老院进行实践,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受孤寡老人的艰难生活,能够懂得尊重长辈,体谅长辈的辛勤付出,做个懂事的好孩子,自觉帮助亲人分担家务,提升个人品质修养。
3 结语
小学语文是国家基础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电子快餐文化的不断冲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薄弱,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塑造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得到丰富,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融合时代精髓继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93-94.
[2]杨海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04):24.
[3]祁晶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5(04):75.
作者简介:张冰,1981年10月,女,汉,河南西平,中小学一级教师,西平县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02170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