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微萍
湖北省武汉市 新洲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430400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高的学科,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境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符合新课改的标准,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不断探索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是分析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意义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前言:数学的教学中关键环节就是问题的教学,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而问题情境法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法,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有效的巩固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数学教学事业的长远发展。
1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意义
1.1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并且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是上课积极性的一种“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体能够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全面理解数学知识[1]。
1.2问题情境创设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上课,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将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发展。陶行知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全副的经历去做事情。”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加入学习中。
在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的环境下,学生学习有各种app软件的帮助,这也导致了学生不假思索的习惯。问题情境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去提出、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且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是否具体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问题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环境中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挑战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并且能在不断发现问题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1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是学生正处于一个爱动、爱玩的年龄阶段,上课后难以很快的调整好状态进入上课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游戏情境,根据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很快调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加入课堂学习活动中。比如在学逆推运算问题时,老师给出一道计算老师年龄的题:“在一位老师的年龄上乘4,减去15,再除以4,加上8,结果恰好是38岁,那么这位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多大呢?”教师给出题,并让学生两两组合让学生进行数学计时竞争比赛游戏,看那一组更快更准确的算出老师的年龄,算对的同学主动向其他同学讲解算题的思路,然后老师再对这道题用一个更方便的方法讲解和延伸,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道题中的印象,并了解这一类型题做题方法,让学生不断地巩固数学知识。
教师创设多样的游戏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并且在教学内容上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好数学知识,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创设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现在处于一个天真美好、想象力丰富的年纪,对一些趣味的小故事更是充满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设计以故事为插入点的的教学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了解小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比如:熊大熊二一天来到了乡村,在这个乡村里没有认识的朋友,他们又累又饿,熊二想:如果有一顿美味的饭菜该是有多好!可是熊大并没有熊二那么馋,熊大只想有一杯水解解渴就行。熊大就这样想,路上遇见了一个好心的人家,说给他们一杯水解渴,熊大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水喝下去,可是这户人家说:“熊大稍安勿躁,如果你想喝这杯水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熊大想一道数学题那不简单,难不倒我。熊大答应了,那户人家就出题说:“倒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3加满水,再喝1/2,有加满水,最后把这杯水全部喝掉,问你喝的牛奶和水那个多一些?为什么?”教师设计相关的故事,有目的的进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2]。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引入故事中,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
2.3融入生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更加实际性
学生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引入生活中的桥段,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小学生该阶段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特点,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需求。就比如数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应用题,老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来设计问题。如鸡兔同笼:小明跟妈妈一起去赶集,集会有买鸡和兔的爷爷,小明看见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总共64只,脚共有184只,那么小明看到的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集会上的商品学生都可以看到,但却没有自己观察过。教师结合生活中对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另一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教师并给学生布置作业,去了解日常生活环境,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素材,自己设计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向同学们展示让同学们一起做,做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讲解。采用结合日常生活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灵活、全面,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3]。
2.4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知识具体化
多媒体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么教学领域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的小学生,多媒体式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通过视频、动画、声音等向学生展示情景,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知识,教师教学的方式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有这样一道题:王奶奶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菜园子,假设菜园子长13米,宽9米围这个菜园子最少需要多少米篱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菜园子的大致样式,并让学生学会去思考,思考后在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数学问题的讲解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思维思考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营造好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3结束语
教师要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数学的重要性,教师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的运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讲解数学,不断优化数学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促进数学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敏皓.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华传奇.2019(08):55
[2]徐道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05):112
[3]郭萍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