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芬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丽群小学 514731
摘要: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学生的德育启蒙,是未来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石。客家文化精神与小学德育教育有着高度重合,因此,可以把弘扬客家文化精神与德育结合作为梅州德育教育改革的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走出一条个性化地区学校德育发展之路。那么,如何将二者结合;如何将二者引导成为梅州“大德育”教育发展方向,让客家文化精神的教育价值与小学德育教育互为补充延伸得到切实落实,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并以此作为志同道合者的参考。
关键词:客家文化;德育工作;探索研究
前言:客家文化精神是几千年积淀在客家人骨髓里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客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弘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精神;崇尚拼搏进取、勇于开拓、勇于革命的胆识;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讲理讲节、精诚团结、崇尚文化[1]。近年来,梅州市在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进程中,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以“客家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发展“文化梅州”战略,以学校德育教育为结合点创建广东文化名城。特别是小学德育更是把德育工作做到从娃娃抓起,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长久发展的文化战略,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建设抛砖引玉,以期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育如雨后春笋般丰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将以梅州客家文化为基础,对构建客家文化精神和小学德育有机结合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文化梅州”战略提供思路。
1以品德教育作为发扬客家文化的载体
学校的小学品德教育是小学生精神文化培养的土壤,它担负着修正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教育目标,是承载客家文化精神的最佳载体。尤其是在客家文化浓郁的广东梅州,更是为客家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文化土壤。目前梅州市在国家教委规定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外,还精心选择了能体现“客家文化精神”的系列读本,其中包括客家故事、名人事迹、历史典故、风俗文化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益的补充,彰显了文化教育的延展性和包容性。读本分上中下三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由浅入深逐级递进,为学校德育工作与客家文化结合做出了重大贡献[2]。此次课本改革尝试,结合了新课标,立足梅州客家实际,从实践的层面就“客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让小学生予以传承”做到了具体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在课堂中引用具有文化基础、耳熟能详的客家历史,再赋予新时代的意义,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大道理”,从而放大了学科优势和影响,开拓性地丰富了学科学习内容,在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客家文化精神最好的传承载体。
2以校园建设作为发扬客家文化的阵地
把校园建设作为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发扬客家文化的主要场所,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的精神空间和文化阵地。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力求突出客家文化元素,真正让客家文化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传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鼓舞人、激励人、陶冶人,长期有效地建设将奠定起学校校风打造出特色品牌。(1)建设文化走廊。文化走廊能集中地系统地展现客家文化。例如,在走廊上篆刻客家哲理隽语、凡人小语、客家名人名言、“客家童谣”;彩绘客家名家 、客家风貌、风俗习惯画;图片展示客家民俗、方言、艺术、人物、山水、历史、饮食、建筑等。整个校园就是德育大课堂,让学生耳濡目染客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了解家乡文化的积极性。(2)丰富班级板报。班级板报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集体精神面貌的外化表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小集体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文化建设是很好的立足点。通过板报内容的选取、板报板式的设计、板报色彩的运用,集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创建班级板报的过程中,主动查阅、了解客家文化,让德育工作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得到课外延伸。
3以实践活动作为发扬客家文化的催化剂
(1)校外实践。积极以实践落实德育,在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校外宣传落实实践,真正踏进客家亲身感受客家文化。梅州客家热情好客、崇文重礼,可以通过组建“旅游团”的形式与客家建立文化联系。小学生通过自己采集组编客家文化导游文案;通过真实地与客家人对话、体验;通过自己亲身宣传,把客家文化弘扬出去。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成就感,更是一种正向的良性的德育手段。(2)校内实践。优化配置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少先队活动。合理科学地将客家文化渗透进校内实践课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客家文化精神与校园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样学校的教研教学、课堂课下都将被带动起来,教师教育教学的热情和学习研究的需求都将有明显提高。最终形成稳定且个性的校园文化,树立文化学校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激活教育产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永远是知识的验金石。在现代化社会主价值观的引导下,盘活客家文化精神,将实践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催化剂,促进客家文化精神在梅州的蓬勃发展,赋予客家文化精神以生命,结出累累硕果。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扬客家文化的归宿
小学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蒙渗透,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蒙阶段,它的最终归宿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只有明白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今年,广东省一直在探索发展文化强省之路,力求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3]。从历史上看,广东省是客家文化的基地之一,有着丰富人文基础和物质基础,特别是广东梅州客家更是与江西赣州客家,福建客家,广西客家,四川客家并肩成为中国国家级客家文化基地。如何把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基地,让价值观具有特色归宿,追本溯源,是一个崭新的德育课题,也是值得小学德育教育尝试。
结语:客家文化精神与小学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形式,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跟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未来的路还长,探索的精神不应中断。
文献参考:
[1]罗德永.彰显特色文化 提升办学品位——福建上杭临江城东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3(14):49-51.
[2]裴云.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J]. 读天下(综合), 2019, 000(030):P.1-2.
[3]桑梅朵 格, 芃芃 陈. "理论+实践"——藏族唐卡艺术在课堂中的新路径教学探索[J]. 教育研究, 202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