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琳
湛江市遂溪县附城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合理组建讨论小组,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形式,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主题或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保证讨论时间充足,教师参与其中和适时指导,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等,能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探究 有效性 科学组建 时间充足 形式多样 精心设计 最佳时机 适时指导
《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当前,很多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课堂上实施的小组讨论效果普遍低微,课堂上“小组讨论”的环节出现的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老师们为了“小组讨论”而讨论,没有实质性的目的和实效,不能真正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如下:1、讨论的问题简单,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后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无须小组合作都能完成的,浪费时间;2、教师在公开课时为了显示有“小组讨论”环节而硬塞进行的小组讨论,即为了讨论而讨论,目的是为了装饰课堂教学,华而不实;3、讨论的时间不充足,讨论不深入,不充分,“走过场”,调动不了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老师只考虑怎样让学生说出教师所需要的预设的问题的答案就行了,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形式的合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科学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保持成员的相对稳定,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使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做到优势互补。每个小组一般由二至六人组成。每组的成员中均有优、中、差学生组成。每组推荐一名能力强的人担任小组长,一名写作突出的成员任记录员,负责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便汇报;一名美术特长的组员担任绘画员,负责快速画出讨论结果;一名表达能力强的组员担任汇报者,负责把讨论结果向大家汇报等。通过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能真正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使得小组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实有意义、有效果。在操作时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也不容易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组合作的形式多样化
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形式较单一,如生生合作。这样的合作方式,时间长后,学生会对这种合作形式产生厌怠感,削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的激情,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合作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自由组合式合作等。另外,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在围绕同一主题的不同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讨论”要在常态课中普及
在各类公开课、示范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堂课都设计有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可是,总感觉到学生在参与讨论时的不适应,有“走过场”之嫌,归根到底是老师们只是在公开课或示范课时为了迎合时尚,追求形式而临时匆忙组织小组学习环节,而平时的常态课基本不设计小组合作讨论,造成学生的不知所措、合作能力差,合作目的不明确,只能被动地配合老师做个形式而已,合作学习效果差。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提高,必须在常态课上坚持有机、灵活地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才能使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学会如何参与合作讨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否则,那只是在“演戏”而已。
四、精心设计合作的主题或问题
要达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在设计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或主题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适合的合作学习问题,以便在合作时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用。过于简单的问题,太复杂的问题,单靠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避免讨论。要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就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合作学习的主题或问题:
1、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或主题应是一些探究性、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起着辅助作用的,能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合作能力。如:吴剑艺老师在教学六年级语文《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时,当学生通过品读“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后,初步感受到“老教授”对“我”的关爱和鼓励。此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和鼓励,她设计了一个发散思维,想象说话、写话的“小组合作”:“在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想对小伙子说些什么呢?1、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2、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深深体会到“老教授”对“我”的关心鼓励,一个慈祥、善良……的老教授形象嵌入了心中。
2、讨论合作的问题的答案应该具有多样性,即能多向度地理解或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的。如:梁保校长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了让学生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陈群老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分物游戏》时,在进行“活动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分物方法的多样性,她设计了小组合作“分萝卜”,并把分法告诉小伙伴,找出最公平的分法,使学生在参与“用不同的分法”的实际操作后总结出“平均分”。学生在合作中感受了“平均分”的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设计的问题应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的价值的。否则,小组讨论的合作就是一种无效的劳动。
五、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确保讨论时间充足
为了要使讨论自然流畅、热烈、实在,激发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小组合作的效率最大化。我认为,在突破重难点时,在答案多元时,在归纳总结规律或特征时,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的效率是最高的。其次,要确保小组讨论时间。一般来说,需要讨论的问题相对是有一定的难度或存在争议的,要讨论出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一放即收”,也不能在个别优生找到答案后,教师就马上要求大家偃旗息鼓,终止讨论。这样只注意学生是否找到问题的答案,忽略学生的探究过程的不深入、不充分的“小组讨论”不但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掐灭大部分学生的探究热情,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课堂上的讨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