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应用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陈睿婷
[导读]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陈睿婷
         镇宁自治县第四中学   贵州省安顺市 561200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是设计者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视频,是以媒体形式展示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近年来,贵州省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微课的研究,老师们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微课设计与制作比赛,可以说,贵州省掀起了“微课”热潮。
         一、微课应用之我见
         首先,教学是一种双边性活动,而不是微课一言堂,课堂的灵动性就在如此。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全部是学生看微课视频,老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会不会产生疏离感?老师又怎么知道学生会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从何入手去突破重难点呢?因此,我认为,最好是把微课作为一种预习的资料,让学生提前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沟通交流,才能达到预设的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学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而不是预设性过程,课堂的魅力正在如此。教师每天面对那么多学生时,都可能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无论是生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都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变化多姿。而微课只是一个预先定制的产品,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它如同音乐、电影一样,在课堂上偶尔用用,学生会觉得很新鲜,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分享优质资源的作用。但如果让它占据过多的时间,课堂就会变得相当无趣与沉闷。即使你的微课制作得再精美,也无法保证天天时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学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而不是填鸭式过程,课堂的追求也在如此。

教育是科学,但也是艺术,而且是创造的艺术!好的教师会将每一堂课都视为自己的珍宝,课堂上任何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能体现其教育的智慧及独具的匠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深入地观察、思考、探究,对同一个问题还可以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创造。但是,无论是微课也好,还是翻转课堂也罢,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的现场讲授与及时引导。更何况,如果只是看一个微课,学生如何去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可以改善一下微课的合理应用。
         二、微课开发路漫漫
         目前,贵州省推出了推出了一个学习平台——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微课平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起登录网站开展自学并评价学校效果。可以说,平台中的内容十分全面,孩子们十分热心,孩子们兴趣十足,但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为什么?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很难长时间地观看一段教学视频,时间过长行动过于单一,思维可能倦怠,精神就有可能“出逃”。对于还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想让他们利用微课长期开展自学,这就更加困难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试图把适合在线学习的微课搬到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不仅会失去课堂的吸引力,还会让大家都坐在一个封闭的、冷漠的空间内,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传统课堂中发挥微课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认为微课的开发可以实行全省统筹,这样就能利用最少的人力、财力,开发出更加优秀的、更加系统的微课资源,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上级行政部门在开发微课之初就列好计划,我们不同的县区可以分门别类开发不同学科的微课;在同一县区,不同的学校再负责承担不同学段的微课研发任务,这点我省、市、县都做到了,但最后教研室要统一收集整理,利用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在全市、县进行推广。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工作,又减轻了老师们的研究任务,最大限度地共享全市、县教师的智慧和财富。
         总之,我认为在信息时代,一线教师很有必要紧跟时代步伐,尝试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无论是否有微课制作评比或是论文评选,我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尝试微课制作,利用微课辅助教学,让教学锦上添花。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要灵活选择翻转课堂或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不同的教学模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