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研究 ——以巴城民歌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沈开弟
[导读] 以“巴城民歌”为研究对象,阐述“昆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


         沈开弟
         昆山市巴城镇社区教育中心  

         【摘要】以“巴城民歌”为研究对象,阐述“昆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通过提升巴城民歌地位、加强采录工作、召开保护工作会议、建设巴城民歌馆等方式保护昆北民歌;通过普及民歌教育、搭建展示平台、推动跨区域交流、提高经费保障力度、抓实民歌节目创编等途径传承昆北民歌;通过构建文化生态区、活态传承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民歌数据库、融合旅游发展新模式等举措推进昆北民歌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昆北民歌  巴城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创新
         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民歌“建了一个独立于官方和精英之外的‘民间话语系统’,奠定了民间社会的忠孝节义、纲常伦理等价值评判,它较为切近老百姓的‘情本体’,且渗透到了民间观念、思维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对今天的民间社会仍然深有影响。”民歌本身的歌词美、音律美、服装美就是最自然的美育、德育教材。是“记得住乡愁”的绝佳载体,因此研究弘扬和传承巴城民歌文化,对提升当地群众文化素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国家和政府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颁布了有关的很多意见和要求,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地也将非遗项目视为本地特色资源和文化品牌。2006年江苏吴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江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随后胜浦山歌、昆北民歌、白洋湾山歌、相城区阳澄渔歌等一批项目先后被列入江苏省非遗项目名录,成为吴歌的重要分支。而作为孕育昆曲发源的巴城是保护和发展昆北民歌的主要阵地,本文将以“巴城民歌”为阐述对象,研究“昆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相关情况。
         一、巴城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1、民歌保护的方式方法
         (1)提升巴城民歌的地位。巴城民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得到了各级政府层面的重视,不再是散落田头屋角的吟唱,而是踏上了正规的艺术舞台,每年的阳澄湖文化艺术节、团拜会、蟹文化节、文艺汇演等都少不了民歌的增色。各类比赛、活动、出版、交流都能看到巴城民歌的身影,这些活动对巴城民歌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歌地位的提高,让民歌手看到了自身的价值。2015年巴城被命名为苏州市民歌艺术之乡,昆北巴城民歌被江苏省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巴城民歌馆在巴城老街开馆,同年昆山市民歌学会成立,传承人陆振良担任学会会长。2018年陆振良被评为昆山市首批“乡土人人才”。
         (2)加强巴城民歌采录工作。巴城民歌的采录,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有过2次。之后是80年代中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中选用了26首昆山民歌,并进行了录音存档,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巴城民歌的韵味。1998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到巴城采录《搭凉棚》和《划龙船》,巴城新一代民歌手陆振良在阳澄湖的渔船上唱了这两支山歌,在海内外播放后广受好评和关注。相对于大多数民间歌手而言,长期不唱或没有机会唱,不少很有价值的传统歌谣会逐渐消失,巴城民歌面临逐渐濒危的现状。2010年后,巴城文体站先后数次进行挽救性采录,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原生态民歌。2012年精选了30多位老民歌手,录制了40首原生态民歌,出版了《巴城民歌集》。2016年又走访了40多位民歌手,录制了50多首民歌。2019年,又配合上级部门,做好了一批吴歌数字化录入工程。2019年出版了民歌合集《水乡田歌》CD光盘。
         (3)召开各类保护工作会议。为推进巴城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巴城每年召开民歌座谈会、研讨会,听取文广局遗产科、文化馆、民歌传承人及专家的意见建议,讨论新一年民歌保护工作。2014年4月30日第二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在巴城镇文体中心举办,共邀请了16支参赛队伍,涉及3省1市,演员数量达200多人,可以说创造了昆山市民歌活动的新历史。赛后,组委会还举办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及时总结大赛成果,多方借鉴先进经验。为保护巴城民歌,守住乡村文化的根与魂,延伸其当代的价值,使之造福社会、造福人民。2019年5月15日,巴城举办“缅怀人民喜爱的音乐家费克”座谈会,费克子女、市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文化馆、民歌学会、巴城镇相关领导、巴城镇文体站、文联、民歌传承人等20余人参与了座谈会。
         (4)建设巴城民歌艺术馆
         2016年,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发展昆北民歌,加快培育民歌艺术人才,经巴城镇委员会议讨论决定在巴城老街成立昆北民歌馆。民歌馆主要从事巴城民歌的整理、演绎、教学,挖掘培养民歌人才。2017年6月巴城民歌馆开馆,建成后的展馆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是一座两层高的复古风格小屋。馆内既有昆北民歌的介绍、宣传,又有实景展示和表演舞台,是音乐爱好者们的交流互动场所,更是吸引游客了解、学习巴城民歌的场所。馆主陆振良先生生于1961年,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昆北民歌传承人,从小跟随民间艺人汪菊林学唱民歌,将吴语音韵表现得淋漓尽致,1998、2006、2007年三度登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代表作《白须老翁不算老》、小山歌《划龙船》、四句头山歌《耘稻歌》等。
         2、巴城民歌传承的机制
         (1)普及民歌教育。在传承人陆振良看来:一人独唱不成曲,众人齐唱歌更美。为了尽可能地改变民歌在小众圈子里传唱的尴尬局面,近年来,巴城社区教育中心联合传承人陆振良、沈莉萍等一批民歌乡土人才,在巴城的中小学、社区里开设民歌课程,教授普通市民演唱昆北民歌。在巴城社区,每年还利用暑期开设少儿民歌班,使民歌在青少年中间生根发芽;在巴城小学还将民歌设为校本课程,由音乐老师融合音乐课进行教唱。积极开展民歌进学校、进社区活动,目前,全镇已经有五、六百人学唱了昆北民歌。
         (2)搭建民歌展示平台。

巴城于2010年举办首届民歌大赛,经过初赛、复赛,最终从近百个参赛者中决出17个民歌节目,掀起了一阵名民歌风。民歌大赛的举办使沉寂了数十年的巴城民歌重新登上现代舞台。这项活动对于民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为传承和发展巴城民歌奠定了 基础。2012年巴城成功举办首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此后,每2年举办一次,吸引了长三角众多优秀民歌手参与其中,为长三角民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020年,巴城举办了第五届长三角民歌赛。大大小小的舞台,为民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3)推动民歌文化交流。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文化部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彼此联结的通道,增强文化集群影响力,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新平台。“巴城杯”长三角民歌赛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平台,历时8年5届,共吸引了来自上海、安徽、浙江、江苏各地优秀民歌节目84个,参与优秀民歌手1000多人次,不仅成功进行了民歌文化交流,还扩大了巴城民歌的影响力。2016年昆北民歌应邀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加州“美中文化交流周”交流演出;2017年组织了“昆北民歌巴蜀行”,以“讲座+示范+演出”三合一方式开展交流,参加“山水长歌”—昆山、桂林民歌交流与探索活动;2019年,昆北民歌到欧洲参与了文化交流, 2020年巴城小学草根培养的3名学生被音乐学院附中录取。经过多年的发展,巴城民歌实现了“唱起来,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巴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4)提高经费保障力度。为推进巴城民歌等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巴城政府多次修改《巴城镇文化引导资金奖励办法》,2016年将每年奖励金额由最初的3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办法》针对每年在民歌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取得成绩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近年来,镇文化体育站将民歌活动、培训、节目创作编纳入镇财政预算,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30万元。另外,镇古镇保护办公室对巴城民歌馆传承人陆振良给予每年10万元经费,用于民歌的传承、交流与弘扬。市文广局根据民歌非遗项目开展情况,每年还会给与“以奖代补”经费支持。
         (5)抓实民歌节目创编。将民歌搬上舞台,参与各级各类演出比赛,是民歌作品的提炼升华,更是民歌传承人的培养过程。多年来,巴城坚持民歌“出作品、出人才”的思路,抓实民歌节目的创编与排练,收获了很多成绩和荣誉。2006年,根据巴城民歌《搭凉棚》曲调改编的女生小组唱《乘风凉》获得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金奖;2010年排演了民歌《渔家灯火》获昆山市区镇创作节目文艺汇演二等奖;2011年排演排演的民歌《阳澄朝霞》参加了苏州市文艺大汇演,新编民歌《金风吹过阳澄湖》在葡萄节演出。2012年排演的民歌对唱《阳澄湖畔对山歌》获首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赛金奖;2014年原生态民歌联唱《黑鱼黑 白鱼白》、《吃仔点心踱出门》2个作品夺得第二节届长三角民歌邀请赛金奖,新编民歌《搭凉棚》、《划龙船》荣获展演奖;2016年改编民歌《青团圆圆》获苏州市繁星奖,改编民歌《青青团儿香又甜》、原生态民歌《田头山歌》2个作品获第三届长三角民歌赛三等奖;2018年民歌对唱《阳澄渔歌》获评第四届长三角民歌邀请赛“最佳创编奖”。
         二、巴城民歌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1、构建民歌文化生态区。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丰厚土壤,孕育民歌的土壤在民间,是乡村,是田野,是共同劳作、休闲的氛围。舞台上的民歌虽然好听,但终究不如原生态民歌应景,要让民歌生存下去,必须让它重回到民间,只有民间的土壤能给它充足的养料,它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饱满的果实。当前,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推进,我们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契机,结合巴城高效粮油基地、大闸蟹产业园、观光农业示范区、万亩葡萄种植园等建设,构建民歌传唱的场所、休闲的场所和展示的平台。结合民间端午节庆、民间庙会、传统结婚、老人做寿等场景,引导民歌传唱,既自娱自乐、又营造了氛围,更传播了巴城民歌。
         2、构建活态传承机制。民歌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其中最关键的是发挥传承人的作用。一是鼓励中青年人向老民歌手学唱民歌,每年组织镇级民歌文艺汇演,为新老民歌手提供展示、交流、学习平台。二是组织民歌传承人发挥带动作用,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旅游景点“三进”活动,开设民歌培训班,编印民歌读本,制作民歌视频教材,教唱经典民歌。三是开设民歌师资培训班,发动在校音乐教师参与培训,学成后在校本课程中开展民歌教学,普及巴城民歌。四是坚持精品民歌节目创编,让民歌爱好者在节目传承中学习,在反复排练中精进,在舞台展示中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3、构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巴城镇文化引导资金奖励办法》,加大力度扶持民歌传承人,支持传承人开展民歌交流、培训、创新。设置民歌传承奖,鼓励名师带徒工作。加大对民歌团队扶持力度,对优秀民歌团队进行奖励,对新建民歌团队进行扶持。做好民歌展示平台的搭建,通过举办巴城镇民歌大赛、十佳名歌手、民歌优秀作品评比等活动,发现并奖励优秀民歌手,利用现代传媒加强民歌手宣传,提升美誉度、知名度。加强民歌艺术的包装,创作一批精品民歌,推出一批优秀民歌新人,提升巴城民歌传唱力度。积极向上级,推荐申报“民歌传承人”、“乡土人才”,落实待遇,营造民歌发展良好氛围。
         4、构建巴城民歌数据库。民歌主要以口头相传为主,加大收集抢救工作迫在眉睫。要充分吸取上世纪民歌收集整理的经验教训,加大力度进行数字化采录。一是加强现存民歌的收集整理。对现存的民间的纸质、声音资料,运用现代音像技术手段,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库实现信息化管理,让所有有理论研究兴趣的人士均可共享基础资料。二是对代表性传承人、老民歌手逐个进行调查采录,利用录音、录像、照片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采录。三是对历年民歌活动、赛事、会议进行梳理,保存好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用以丰富民 展示馆展示及便于今后研究。
         5、构建融合旅游发展新模式。巴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是开展文化旅游的理想圣地,被费孝通称为“阳澄湖畔的一颗明珠。”巴城民歌是这块圣地上最鲜活的旅游资源。一是将民歌融入农耕基地体验之旅,结合农耕劳作、捕鱼劳作、养蟹劳作等体验原生态民歌。二是将民歌融入水乡游船体验之旅,结合行船娶亲、码头集会、两岸对歌等体验原生态民歌。三是将民歌融入老街古镇体验之旅,结合端午歌会、重阳曲会、元宵灯会等体验原生态民歌。对成熟的旅游地授予山歌基地、田歌基地、渔歌基地等称号,扩大群众民歌的认可度,提升民歌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昆山民歌概述[J]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搭凉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2]徐国源.吴歌保护传承的几个认识问题[J]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吴江论坛论文集2014年12月
[3]徐芳.记首届昆北民歌大赛[J]巴城民歌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5月
[4]巴城文化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