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战铁峰
[导读] 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战铁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实验小学,山东省淄博市,邮编:255129
         摘要: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能够获得具体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与学习,能够逐步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故事教学法是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教学方法,以更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偏好和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 小学课堂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传统小学教学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在原本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内容。同时,相比于传统思想品德科目,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细化,避免由于课堂内容宽泛化、抽象化影响学生理解的情况,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应用故事教学法,将课本中抽象的文字、图片转化为符合小学阶段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小学阶段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
         一、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概述
         1.提高教师课程进度掌控能力
         故事教学法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重要的课堂节点,帮助教师提高课堂进度的掌控能力,教师通过将某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与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联系起来,以针对性的故事内容完成教材图片、文字等内容的展示,通过不同故事之间的配合,形成整节课的调度与联系,使该节课在内容上形成一个紧密、连贯的整体,同时以具有总结性的主题为指导,完成故事内容的设计与使用安排,帮助教师更好的展开新章节的教学,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1]。
         2.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接受能力
         故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小学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的形式,教材中图片、文字内容的故事化,不仅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对更有趣的学习内容的需求,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考虑到教材多个地区的普遍适应能力,其主要内容以标准、严谨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主,要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接受能力,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设计,改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结合班级同学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形成能够增强让学生记忆与理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3.确立学生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的地位
         故事教学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入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授课方式上,更多的以学生的思维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和呈现,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感受。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故事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以故事为媒介,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强烈互动,以学生的主动感观与体验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1.对教材的文字与图片内容进行深加工
         建立在教材原有文字、图片内容上的故事设计,是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基础的途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纂中所包含的严谨的道德法治理论知识、所挑选的涵盖社会各个层面的事例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故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教材中所呈现的文字与图画为基础,也能够形成十分有趣的故事,同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所形成的故事,与教材的原本内容更加贴近,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高效的理解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的故事化,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原本枯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趣[2]。
         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交通规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材重点举例了学生在上学路上所面对的交通情况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隐患和交通规则知识,这一章节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牢记交通安全规范,尤其是对于自己上下学的小学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能够有效的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各种交通隐患。因此,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接受与理解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条例进行记忆。如果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必然无法引起学生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对交通规则内容的理解,反而会使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抗拒心理。
         这个时候,对教材内容进行故事化能够邮箱的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该章节的教学目的和现实意义。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的交通规则,设计一个关于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在过马路时,妈妈看到方式马路中间没有车辆通过,于是决定带着小明闯红灯,但是小明想到上课时老师说的无论有没有车辆在行驶,都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故事,然后教师根据这个故事,让学生以小明的身份解决这个问题,增强学生对具体场景下交通规则的记忆与理解。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故事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比较旺盛的精力,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但同时他们又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很难长时间在某一事物上保持兴趣和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故事的设计,能够通过故事在课堂上的展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并逐步的激发、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兴趣。
         动画片是现代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画片的兴趣都十分浓厚,并且对其中的故事情节记忆较为深刻,还会有意无意的模仿动画片主人公的行为,在课下时间,学生也会对动画片的情节内容进行讨论,使动画片的记忆更加深刻,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故事设计事,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动画片内容的浓厚兴趣。如在合理膳食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材上关于合理膳食和好处的阐述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坏处的分析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教师就可以借助动画片进行故事的设计引起学生注意,如哆啦A梦在平时习惯吃铜锣烧,一次大雄妈妈买了许多铜锣烧准备作为下一个星期家人的零食,但是哆啦A梦却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一次性吃了一大半的铜锣烧,最后哆啦A梦肚子开始痛了,抱着肚子哇哇大哭的故事,能够以符合学生思维逻辑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了解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坏处[3]。
         结语:故事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接受与记忆能力,同时以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高的帮助学生完成心智的成长与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小学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故事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6-7.
         [2]姚素萍.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策略[J].华夏教师,2019(36):59.
         [3]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6(24):125-126.
         【作者简介】战铁峰,男,汉族,籍贯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现在淄川区昆仑镇实验小学任教,一级教师,现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