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法律知识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梁月群
[导读] 小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我国当前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梁月群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德贤小学
         【摘要】小学生法治素养水平的高低,既是衡量我国当前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法治素养的关键标志。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法治知识的学习,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知识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法律素养?笔者将从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依据、定位以及渗透法律知识提升儿童的法律素养的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律知识
         【正文】
         众所周知,法治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律知识才合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才有效?这是法治教育需要实践探讨的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依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认知,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素养,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阶段是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应高度重视和及时抓实抓好。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低年段的儿童尚未形成法律概念,无法区分道德、规范与法律,不能进行直接的法律教育,只能安排规则、规范等“前法律教育”内容。直到第四阶段,儿童才有对法律概念的初步理解,才能理解法律是用来保护每一个人及其利益的一种准则。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可以看出遵循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为主线,侧重培养规则意识,零星渗透法治思想,六年级上学期专门设置了法治专册,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法律教育课堂上,我们发现有简单生硬植入法律条文的,有法律知识满堂灌的,认为这就是进行法律教育,殊不知光有表层的认知,缺少实质内涵意义的感悟。因此,找准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才使课堂教学不偏离轨道,这也是加强法律教育的关键性工作。《“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一书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不是法律专业教育,或者说,义务教育阶段所进行的法律教育,是为了提高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法律素养,不是为了培养法律专业的专门人才。既然法律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则是第二位的。[1]笔者认为,以上对义务教育阶段法律教育的定位是准确的、适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
三、渗透法律知识提升儿童的法律素养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主渠道。在小学阶段,法治教育中渗透法律知识并不是为了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培养正确的法律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成长规律,坚持儿童的立场,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法律知识。
         1.在梳理文本中渗透
    在学习每一个课题内容,教师应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梳理有关的法律知识要点,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问题,整体建构探究支架。

如《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在课前研学时,在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问题:“公民”的含义是什么?“中国公民”的含义是什么?如何取得“中国国籍”?这样,在梳理的过程中,渗透了本课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要点:公民、中国公民、中国国籍,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方向也大致明了。
         2.在解疑答惑中渗透
    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必须依据学情的需要进行。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中有关于“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在法律上的意义”的内容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的年龄对应的法律意义,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做到真正通达。学生在自学后用连一连的方式理顺了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后,提出了什么是“无行为能力与限制行为能力”的疑问,这是学生法律知识理解上的盲点与难点,教师适时请来法律顾问给予学生专业的法律知识解读,再结合案例《7岁儿童打赏主播,钱能退回吗?》与变化的案例《18周岁打赏主播,钱能退回吗?》,深入理解,正确地有效地解读了“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两个法律知识点。可见,在给学生解疑答惑中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3.在生活场景中渗透
         我国教育家鲁洁先生曾指出:不关注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为了未来幸福的承诺而要儿童牺牲今天种种快乐生活权利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2]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在生活场景中渗透法律知识,既能激发学生探究法律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教学《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上课伊时,教师情境创设中出示了在校园中、街道、公交车站等多处宣传栏中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标语,接着提问:“在我们身边,都有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看了之后,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什么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受到什么保护?法律是怎样保护未成年人的?这样的设计,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的关系,在关联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究“未成年人的含义”、“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等法律知识。
         4.在案例探究中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关于法律知识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如果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在案例探究中习得法律知识,感受法律知识的价值。
如在《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创设了生活案例:深圳市坪山区龙翔中学周边,执法人员和记者都进行了暗访:只见当天中午放学后,一名男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万众百货烟酒摊位,熟练地向店员购买烟草,整个过程只持续了几秒钟。而当时售货员并没有劝阻,也没有查验学生的身份证来判断其是否成年。随后,教师设问:“对于此案例中的男学生和售货员的行为,你怎样看?”在激烈的探讨中,学生各抒已见,清晰地判断出男学生以及售货员的行为属于不正当行为,此时,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在法律条文的学习中,学生更进一步地明白售货员的行为是违法的,并感悟到此法律条文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最后,教师出示案例的结果:深圳一商店向未成年人售烟,被罚3万。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到法律红线不可触碰。在案例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增强了法律意识,培养了正确的法律态度。
    总之,小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巧妙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知法、懂法,更重要的是尊法、用法、守法,成为新时代的具有法治素养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高德胜,章乐,唐燕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87
[2]鲁洁.他们快乐吗?(一)[J].教育科学论坛,2008(9):1.
[3]任燕妮 .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时代诉求与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12.20
[4]张采勤.刍议法治教育专册的儿童情怀[J].教学月刊,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