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皮双兰
[导读]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皮双兰
         垫江县文化路小学校    重庆垫江    4083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巧借项目式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其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整个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让其深入学习的目的,逐步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策略
         引言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只是学习因素之一,最终要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首先需要其学习时间有保证,其次使其在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有效。如果能借助专用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就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大数据社会,信息素养日益成为各类人群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的储备力量,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信息素养所需基础技能的训练以及信息素养必须的情感基础的奠定有着极其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理解和掌握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基础训练和情感培养,对学生未来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提升自我创造力具有一定影响,对其信息素养的形成也具有积极意义。
         2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改变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倡导采用项目式教学。对于小学,可能因为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实施,但许多课可以采用“微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完成项目,然后再迁移应用,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因为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项目很难。例如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项目“探寻身边的小麦”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可能连实际的小麦都没有见过,身边更没有小麦可供探寻,就算这个项目借助网络勉强完成了,也无法在实际中有所应用,因此这样的项目价值很有限。如果能将这个项目换成“探寻身边的二维码”,无疑将更受学生欢迎,因为这些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二维码,他们自然希望探究二维码的原理,也希望制作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再通过学习教学资源、分组讨论、网络搜索等,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2.2立足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教学重难点,并采取“讲+练”的方式。然而,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学生也无法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完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重难点也是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而定的。

如果学生认为有些内容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钻研,并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解决他们的疑惑。例如,在教学“Scratch模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猫狗大战”的游戏来开展项目教学。在游戏中,学生通过操控按键来控制角色活动,让其做出相应的指示动作,并取得相应的分数,最后获得胜利。反思:该项目的教学内容包括“绘制角色”“按键控制”和“相关控键”等,且这些内容也可以独立成课。若将其放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教学时间和内容进行调整,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深度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与x、y轴相关的控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平时都是一次性学完。由于课堂进度较快,这就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全面。然而,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重复利用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他们可以多次尝试,反复练习,以保证学习效果。
         2.3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为了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教师可以从新闻媒体或挖掘周围的事例,将它们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提炼出具备生活情境特点的内容整理起来。而像学生们在学校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也可以成为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教学素材,这种素材通常更加真实,极具趣味性,实施起来可以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情境之中。另外,教师如果选择的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如国内外的大事、引发社会舆论的道德故事等,用这些教学素材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WPS文档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然后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模拟情境,学生负责数据信息的采集,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文档当中在进行统计处理,最终完成问卷调查提交文档。这种角色模拟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感受模拟角色的工作内容。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文档数据的整理乐趣,使枯燥乏味的WPS文档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是十分有帮助的,而且也能够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再如,教师教授学生制作节日贺卡的教学中,由于该堂课属于画图课程中的综合课,所以教师可以为该课设定一个主题,如果该课时安排的附近日期正巧有节日,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该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制作此节日的贺卡。或者,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可以以生日礼物为主题,询问近期过生日的学生,首先祝贺学生生日快乐,送上一份真实的生日贺卡,接着引导其他同学向获得贺卡的学生表达祝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已经送了生日贺卡,那么其他同学可不可以制作一份贺卡送给即将过生日的同学呢?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画图软件,简单介绍几种可应用到贺卡制作中的工具,并向学生展示几组使用画图制作的贺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制作生日贺卡。由此可见,应用生活场景进行情景创设,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了电脑操作能力,更是让他们增加了有效的情感体验。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越来越关注“深度学习”这一理念,以期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巧借项目式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其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整个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让其深入学习的目的,逐步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蓉.巧借项目式教学,促进儿童信息技术深度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3):47-49.
         [2]褚震雨.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8-19.
         [3]李禹镜.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28,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