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桎梏及突破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刘旭
[导读] 我国部分中小学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功利化桎梏和同质化桎梏

         刘旭
         华南师范大学  510006
         摘要:我国部分中小学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功利化桎梏和同质化桎梏。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小学受到强迫性机制、规范性机制以及模仿机制的影响,这种制度环境的畸形是形成这两种桎梏的重要原因。为突破功利化桎梏和同质化桎梏,需要健全和优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中小学的办学活力;制定和落实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发挥中小学的办学主动性。
         关键词:中小学特色发展;功利化;同质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学校发展规划
         中小学特色发展是指中小学基于自身的办学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挖掘、继承、发扬和创造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兼具独特性、稳定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等特征的学校运行机制、办学风格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是中小学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和面对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所中小学的办学成效、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边团结,苗小军.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4(01):6.]]中小学特色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推动中小学的内涵式发展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同的中小学对学校特色发展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具体的发展实际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也存在各种阻碍特色发展的桎梏,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突破。本研究旨在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中小学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桎梏及成因,并提出突破这些桎梏的策略。
         一、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桎梏
         (一)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功利化
         中小学特色发展的跟学校的责任、声誉、利益等紧密相关,因此部分中小学进行特色发展的“初衷”就是“趋利避害”,借助特色发展的实施维护本校的责任、声誉、利益等。中小学倘若在特色发展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在一定区域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美誉度和较强的影响力,便能在获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支持上抢占先机,在充足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下发展得愈加迅猛,更容易在兄弟院校中“脱颖而出”,获得“示范学校”、“先进单位”、“特色单位”等荣誉称号。[[[] 王帅.学校特色发展:误区、追因与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18):28.]]由此,这种功利化的特色发展既为中小学带来经济效益,又使校长获得表彰或职位升迁,可谓一举多得。
         中小学特色发展其实是在课程开发、教学创新、学校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培育、学校组织管理等诸多层面开展的学校改进策略,其目的在于使中小学生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中小学要想实现特色发展,中小学管理者就需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卓越的深度思考力以及富有前瞻性的预判和规划意识与能力。如果中小学“急功近利”地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自身不愿下实实在在的功夫,而走“发展”捷径,打造“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使所谓的“特色发展”成果产出快、宣传效果佳、容易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重形式而轻落实,使学校文化走向空心化,中小学的特色发展只能沦为空谈。
         (二)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同质化
         当下,一些中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随大流”的倾向。有的中小学虽有一定的传统和积淀,已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形成了一些学校特色,但是,由于其未能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办学的勇气,抛弃了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长处和强项,盲目跟风,模仿其他所谓的“名校”、“特色校”、“示范校”的办学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高度一致”,反而使学校的发展变得并无特色。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起着奠基性、基础性的作用。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中小学很难适应多元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这有违教育公平理念。
         中小学生来源广泛,家庭背景各异,在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培养,而应因材施教。如果中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教书轻育人”的同质化现象,则忽略了中小学生在来源、家庭背景、性格以及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其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以笔者多年前所在的实习学校Z附中为例,该校的初中生源质量一般,但该校在初中一年级起就在数学等科目的课程进度安排上与当地所谓的知名初中的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特色”,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家长报名。这种照搬来的“教学特色”使得基础薄弱、领悟能力差的初中生学习愈加吃力,校内的初中生的成绩分化现象更加严重,阻碍校内的教育公平,会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中小学特色发展出现桎梏的成因
         孙绵涛教授将机制定义为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5.]]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认为,强迫性机制、规范性机制和模仿机制三者导致组织行为和组织形式具有趋同性[[[] 朱忠琴.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同质化现象的新制度主义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04):17.]],这种制度环境的畸形导致部分中小学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功利化桎梏和同质化桎梏。
         (一)强迫性机制对中小学特色发展的阻碍
         强迫性机制导致的组织趋同源于强制性的权力。作为教育组织,中小学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法律及法规。国家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的政策制度在人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在校长聘任方面,多地对中小学校长的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要求校长连任不能超过两届,这可能会使中小学在特色文化创建和学校特色实践探索中缺乏延续性,甚至导致校长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的滋生,从而对中小学的特色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评价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下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过分注重成绩指标。如果高中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围绕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要求来开展课程与教学规划,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压高中根据自身特色自主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的积极性,使学校发展陷入功利化怪圈,阻碍学校课程的特色发展。


         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小学难以形成良性的学校文化生态,有学者甚至指出应试教育体制会造成“学校文化的两极分化”:适应应试教育体制、能够在应试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构成“主学校文化”学生群,而严重抵触应试教育体制、在应试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构成“反学校文化”学生群,而介于两者间的学生则构成“亚学校文化”学生群;过重的学业竞争给部分所谓的“反学校文化”学生群带来高强度的心理压力,造成师生关系的扭曲(即互帮互助的同学成为冷漠无情的敌人)和生生关系的扭曲(教书育人的教师成为成绩差异的甄别者),有害于中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育。[[[]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67.]]这种学校文化生态严重阻碍中小学和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二)规范性机制对中小学特色发展的阻碍
         规范性机制导致的组织趋同源于社会规范和专业训练带来的具有规约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规范性机制会导致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的趋同,这尤其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深受僵化的科层制管理影响的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缺乏创新活力,阻碍他们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中生发特色;二是本专科师范生、教育学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教学行为的趋同。
         中小学教育场域中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既受到其在学生时代接受教育时的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深受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影响——这些教学方式早已成为基本的规范化的教学运行机制,在中小学中更易获得合法性认可。中小学教师如果过分依照自己在孩提时代教育经历中感知到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和通过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获得的规范性认识来组织教学,就会强化自己在教育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趋同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特色发展进程造成阻碍,使得教师缺乏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中小学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方面的特色发展。
         (三)模仿机制对中小学特色发展的阻碍
         模仿机制导致的组织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组织管理者可能面临五种问题情境:一是因知识与技能不足而导致自己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环境变化的信息;二是无法确定环境的变化对组织发展造成的影响;三是备选的行动方案及其结果变得愈加难以预测,且充满风险;四是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变得愈加难以达成一致和进行实施;五是已经开展的某种组织决策可能造成的潜在结果乃至风险无法预测。[[[] [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 研究 实践(第七版)[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6.]]因此,为消减这种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的冲击,免受上述问题情境的困扰,一些组织会选择模仿自身所在场域中的成功组织的行为。[[[] 房敏,傅树京.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8):3.]]
         部分中小学的校长缺乏创新性的学校规划意识和能力,没有明确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为应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降低办学风险,模仿对手学校的发展模式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名校的特色发展方略,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强化自身在教育场域中的地位的合法性。为规避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许多中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奉行功利主义教育观,打着新课改的旗号,掀起了对示范名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曾风靡一时的导学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热潮。这种“拿来主义”式的学习热潮凸显了部分中小学的趋同化发展迷思,体现了这些中小学对特色发展战略的缺失。这种竞相模仿并非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应然路径,会导致学校的办学实践的趋同化,加速学校发展的同质化,使学校发展丧失特色。
         三、中小学特色发展桎梏的突破策略
         (一)健全和优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中小学的办学活力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创新、放管结合等基本原则,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制度藩篱;“健全办学管理机制”,在宏观管理上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机构对中小学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范使用教材、健全学校重大决策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切实保障中小学的办学方向;同时,这种监管需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方式”,针对学段、规模各异的中小学实际和办学水平与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分类管理,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方式”规约中小学的办学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2)[2021-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9/t20200923_490107.html.]]
         根据《意见》,还要强化“中小学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推行力度”,进一步扩大中小学“在副校长聘任中的参与权和选择权”。[8]中小学要破解学校特色发展功利化和同质化陷阱,想更好地实施和推进特色发展,还必然需要充满教育情怀、富有远见卓识、善于治理学校、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与感召力的正校长。中小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需要几代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而中小学正校长的频繁更换往往会削弱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使学校特色发展出现割裂,甚至造成正校长为获得政绩、规避办学风险而在学校特色发展进程中作出功利性的短视行为和跟风模仿行为。因此,笔者认为,需对中小学正校长的考核评价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进行改革,对正校长实行弹性任期制,在科学考核评价正校长工作的基础上调整校长的任期,选拔出真正爱岗敬业的实干校长,助力中小学的特色发展。
         (二)制定和落实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发挥中小学的办学主动性
         中小学特色发展离不开中小学自身的改革,而中小学改革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中小学特色发展规划的现实化程度的高低。因此,中小学特色发展规划是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基础。各中小学积极发挥办学主动性,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本校的特色发展规划,是突破功利化桎梏和同质化桎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另一策略。因此,中小学要做好本校特色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推进其有序有效实施。
         中小学要走特色发展之路,须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培育特色教师队伍。[[[] 赵敏,韩绮芸.民办特色学校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导刊,2014(10):40.]]这些都是制定和实施特色发展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顶层设计方面,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影响中小学特色发展理念和特色办学目标的诸多要素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努力挖掘本校的特色理念,在综合考虑本校既有的文化传统、本校的生源特征及师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相应的特色制度规范。在学校文化规划方面,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通过本校的典礼与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彰显和传递学校行动中的文化,通过本校的建筑与器物发挥和提升本校的符号和标志的教育力量。[[[] 邬志辉.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新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26-28+37.]]在学校课程规划方面,不仅要力求在校本特色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管理四个环节中有效贯彻和落实学校的特色发展理念,还应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融入本校特色,兼顾本校学生的发展特长,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师发展规划方面,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注重培养特色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牢固终身学习理念和做中学的思想,不断优化教师的心智模式,营造和维护合作互助型的教师共同体生态,鼓励教师结合实际开展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