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古诗文的解读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刘文芬
[导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华

         刘文芬
         山西省长治市第十二中学校(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支柱。语文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千年沉积的经验与理性,承载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初中生语文素养与优良品质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聚焦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解读;
引言
         学生接受一种文化观念,会受到日常的生活环境及语言的影响。语言概念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简言之,可以应用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的特殊文化意味,需要人们在掌握这种语言的基础上来体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区别。一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文化意味,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达会有所偏差。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深刻体会其中的文化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古代汉语文化水平,使学生能够无障碍地阅读课本中的古代文献,从而通过拓展阅读提升自身文化水平。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古诗文课堂上,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较为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时代中重要作者的作品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应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深入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初中教材中收录了较多杜甫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整理、归纳杜甫的生平,以此说明不同作品写于作者人生的不同境遇,并为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在第一次教学杜甫的诗歌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介绍作者完整的人生经历,并说明课本中收录的作品在作者写作中的先后顺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够体会杜甫人生经历的变化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又可以看出杜甫诗歌艺术的不断成熟。由此,学生能了解关于盛唐时期及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社会的基本状况,认识到在这种社会变化的影响下,人们思想所产生的变化。
二、关注文体,欣赏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中的“文体”主要是指文言文的文体,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文选篇文体主要有“序”“说”“表”“铭”“记”等,不同的文言文文体需要采用不同的鉴赏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文体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古诗文欣赏的方法,降低初中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与情感体验难度,进而发现文章体裁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因子。“记”这种文体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文言文文体,这种文体主要以“写景”“叙事”“状物”等形式出现,且大多数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上述中提到的《桃花源记》,“记”的文体在时代的变化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演变的过程中体现与传承了古代文化。特别是《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词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体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理解古诗文内容,抓住文化教育的契入点
         文以载道,古诗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是古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许多古诗文带有君子品格和传统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要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本文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范仲淹在文中借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源自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执念,与之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它具有传承性、发展性和连续性。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品位古诗文的情感和内涵,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四、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时间远远不够,所以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初中生的文化意识及文化表现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可以将创作形式进行有效的扩大,在校园中举办传统文化节等活动。学生可以进行汉服秀、书法作品展示、民族乐器表演、话剧表演等。为了突出活动的文化性质,教师应引导学生确定艺术表演的文化主题。例如,围绕《论语》,学生可以选择“孔子周游列国”主题的话剧表演等。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表演活动的主体,并积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帮助。
五、利用古诗文历史背景,构建良好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由于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的生活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讲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情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掘古诗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内化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和《望岳》时,教师可以结合诗文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杜甫,《望岳》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春望》则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叹,作者产生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借此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开展深层次的探索活动。在创作《望岳》时,唐王朝处于盛世时期,每个唐朝人都有强烈的自豪和自信。当时的杜甫刚刚25岁,在齐赵过着自由的生活,虽然进士落地,但这次考试只是小试牛刀。其父亲当时是山东兖州司马,杜甫没有经济之忧,意气风发,所创作的《望岳》非常有气魄。而在创作《春望》时,正是安史之乱之际,杜甫在投奔朝廷时被叛军俘获,目睹沦陷的长安的景色,一切非常萧条,从而百感交集,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在忧国忧民境遇下创作了这一名作。通过对这样的两首诗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对古诗文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结束语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古诗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使学生深入掌握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综合文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并深入挖掘教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毕琼.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国学素养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255-256.
[2]邢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古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20(10):90-91.
[3]杜宜联.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课外语文,2020(27):39-40.
[4]范科军.将传统文化运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05):93.
[5]张廷录.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9(1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