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婷
射阳外国语学校 224300
初次知道“6+1模式”是在去年秋天,当时学校还专门组织了我们学习。谈到“6+1模式”,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直观看出先后经历了7个步骤。6个是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导、思、议、展、评、检;外加一个课后的练。接下来我就谈谈这七个步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学和感悟。
一、导
就拿历史教学来说,导入一般分为: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文字导入、复习导入等。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倾向于视频导入。原因很简单:视频导入最易吸引学生,而且比较生动,可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如何选择视频我个人一般有两点要求:一是贴合教材,切合重点;二是视频制作精良,具备一定审美观和带入感。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我选择的就是《习近平复兴之路——一带一路》的视频,既具备了时代感,又能从今追古。至于图片导入,我打个简单比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及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两课就非常适合图片导入,让学生识疆域版图从而得政权并列,而且通过疆域版图可以直观看出同一时期存在了哪些政权。对比性的图片导入可能更能容易引发学生思考。再比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课的重点是了解《红楼梦》,这一课就非常适合用文字做导入,通过一些名人对红楼梦的点评凸显出《红楼梦》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导入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宜过长。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导入上还是需要花心思的。导入之后是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正常是三到五个,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本。问题的设计一般也是有梯度性和逻辑性的,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读课本的时候更有侧重点,更易引发他们阅读课本时的思考和兴趣。
二、思
思是导之后的一个中心环节。也为接下来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必须要给到学生充足阅读课本的时间,而我们历史课本而言,一篇课文的阅读时间正常在6分钟。带着投影出示的问题阅读课本,一是要注意阅读的广度,也就是一篇课文学生是不是全部读完,包括课文标题、正文部分、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图片、最下面的小字注解、课后活动及知识拓展;二是阅读的深度,最简单的思考就是读课本找答案,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学生是否初步读懂课本的架构以及内在联系。但至于深度因人而异,但最起码阅读完课本后知道课本在传递些什么。阅读课本一定要要求学生笔拿在手里,边看课本边思考边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划出来。有目的有方法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头脑更清晰,不易走神。
三、议
当学生读完课本自己有了问题的答案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讨论。至于讨论的人数,班级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会分好小组,10-12个小组,我个人也认为课堂上小组的讨论人数不宜超过6人。因为小组讨论的初衷就是想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己思考表达出来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所以是希望能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而人数越多,参与度及时间上面就会造成不均衡。所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部还需要达到默契,比如简单问题可以由一个学生主讲,组内成员认同没有异议后立马跳入下一个问题。遇到有点难度的问题时,肯定会有学生有不明白的,或是不同的观点。当观点与观点发生碰撞,其实讨论这个环节的优势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需要持一种观点的人会说服另外一种观点的人,所以思考的深度就呈现出来了。对组内的分歧应该多肯定,但一定要提前告诉学生,用课本及所学知识提供证据论证观点,这样才能保证组内的讨论有碰撞但不凌乱。
老师一定走到学生中,去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疑点难点组内解决不了的也可以随时问老师。让老师也参与到谈论过程中。讨论的过程一般在6分钟。讨论环节结束以后,可以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如有,学生提出来,看看班级里是否有其他小组成员举手回答的,可由举手的学生进行讲解。若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没有其他学生做回答或是回答不精准,老师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因为在第二个环节的思和第三个环节的议主动权都在学生,是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老师还没疏通课本,进行点播,所以这个时间若老师直接出示答案,这个答案会很“空”,学生也并不一定会真的理解,所以个人会建议把这样问题的处理放置在第四个环节的展和第五个环节的评当中。
四、展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刚刚预习的效果。这个过程我不太建议大家采取直问直达式的方式。就是对照一开始投影出示的问题再让学生站起来把答案公布出来。这样的过程虽然直接且明了,可是实战性差了一些。因为在做题及考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样的试题。所以我更多的是把问题换种方式呈现。传统的教学是“满堂灌”,注重老师的讲,现在的教学更多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主动学。其实我个人观点,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很重要。所以这个过程我更多理解成老师展示和学生展示的二合一。比如这个环节,老师转化了之前的问题,展示的是:一段文字、几张图片、一些材料……这个环节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一来把问题变活,二来是把知识点变活。同样的答案,我们却换成了不同的理解方式和问题形式。当学生再展示答案的时候就会比一开始思考及讨论的时候更深刻。如果说学生的思和议是是一节课的基础,那这个过程的展便是基于基础的一个升华。也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消化了预习过程中的盲区。所以这个环节中老师的引导、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生的思维度都很重要。学生展示的是答案,可是这个展的环节我更希望能丰富些。就历史这个科目,这个环节我一般控制在25分钟。时间若少,材料若少,知识点就不够透彻,这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就不会真正掌握,学生的答题能力就得不到提升。
五、评
老师的点评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零碎的点评,也就是在展的过程中穿插的。遇到一些问题立即处理,对于学生的回答即时性点播和补充。二是整体性点评。一节课下来,肯定要小结,也就是站在宏观的角度点评整篇课文,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可借助板书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以及易考点。如果时间允许,可在整体点评结束后,让学生花2-3分钟识记背诵一下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新授课一结束,这时候背诵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六、检
一节课到底上的如何,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通过检测这个环节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到这个环节,一节课应该也只剩下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课堂练习的题目一般在五个选择题,所以这五个选择题必须要精挑细选,极具代表性。可以参考历年来中考试题中出现的。若这节课在中考考题中经常有涉及,不妨再添加一个材料题进行练习。
七、练
课堂上的检测毕竟相当有限,所以课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习题,多练习方能熟练。因为我们历史科目平时课时量并不多,所以我建议平时合理安排总新授课时长,尽量在每次月考前腾点时间做些题目,通过考前进行一些精品习题强化重点知识。
学校要想与时俱进,实行课改是大势所趋。课改一出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有疑惑,那
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不熟悉,因为陌生会急于否定。可是当你真正去运用,多尝试,你就会看到这个模式当中的一些闪光点,你就会认同它存在的价值。就拿我自己做个例子:上学期我在七(五)班上课,我会放手让学生多思考,你会发现阅读课本的时候,全班级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动脑筋看书;在讨论的环节,不管是小组谈论,还是临时性同桌间讨论,他们会立马进入状态,讨论的声音也很响亮;凡遇到作业的点评,课堂检测过程中有不同的答案时候,我都会鼓励学生自己站出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一开始他们还很胆怯,可经历过第一次大胆展示以后,你会发现以后每节课这个环节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展示自己。“6+1模式”是固定的,但却也是一气呵成的。对于课型、对于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可在自己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做些调整。 “6+1模式”强调是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多思考,多讨论,把课堂效率提高,让他们更乐意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