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善玉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中心学校 459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近年来,轵城镇中小学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做综合实践活动课、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四阶段,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构建了“确立主题、拟定方案、实施探索、方法指导、总结评价”为基本模式的六课型教学流程体系;形成了以“培训、实践、研讨、提升”的教研模式;探索出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团活动和研学实践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方法。
特别是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来,我们重新学习理解课程理念,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依据核心素养,设计素养教学方案;立足教学过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利用课程实地情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获得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广泛认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习理解课程理念,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维度建立立体化、阶梯式与螺旋上升的整体目标,学校在课程实施应用中依据当地教学资源、实地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有效组织实践活动,并物化成制品或作品,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着眼于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实践学习,强调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性模块或环节不能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中“做”中学,即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而不是“教”中学;聚焦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指导纲要》从课程目标、开发、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明确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清晰明了的理念引领和实施方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开阔孩子们视野、带领孩子们到教室外、课本外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一个锻炼孩子们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分析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孩子们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项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当我们回顾一路探究的历程时,看到了孩子们那种激动与幸福的表情,在分享环节,孩子们不仅能完整详实地呈现各自的研究资料,条理清晰地表达小组的研究收获,还能从别人的分享中多角度的发现和提出极具改进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对家乡变化的研究过程中,让孩子们正确的看待了变化不仅能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在此告诉孩子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很多事情都存在两面性。
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同时也提到了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的孩子还说到了从来没有如此的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看世界,眼界也变得与众不同。
二、依据核心素养,设计素养教学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防抗期间,广大医护人员,舍身忘我,奋斗在一线,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于是,以了解疫情防控知识为切入口,以居家保持良好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为着力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们综合概括、小组互助、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动手操作、资料搜集等核心素养。这些课题研究切入点虽小,但对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们的成长意义重大。
《指导纲要》“考察探究”活动推荐主题重在“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三方面选择活动内容”。各中小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参与体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一是以生活素材为基础,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设计了“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等主题探究活动,分组制订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身边现状。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关爱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学校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以时间为主线,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探究课程,开展了春节寻找年味儿,清明节组织学生野外踏青、摘野菜、斗草、放风筝、中秋诗会、重阳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学生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三是以情感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关注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开展“全面减塑,建设美丽家园”、“向一次性餐具说Baibai”等活动。学生自发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济源清水源工厂,了解水处理过程以及水处理为家乡人民带来的实惠等;走进垃圾处理厂,了解生活垃圾的处理及再利用技术等;还有的孩子走访文化名人、父母长辈等,就如何减少污染等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最后根据自己搜集和了解到的,撰写科学小论文、创作环保倡议书。活动结束之际,孩子们还走上街头发放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在保护水资源上长远规划,让家乡的天空永远湛蓝,河水永远清澈。
三、优化活动过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养;重视的是学生的真实践,真体验,真感受。在《交通与标志》的研究活动中,同学们的调查采访波及面很广,走进商场面对面地交流、咨询;走进图书馆,在查阅书籍资料的同时,采访来看书的学生;走在大街上,采访陌生的学生和大人;走进教师办公室进行采访,受访者既有学校领导,业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同学们很认真地观察着、聆听着、记录着、思考着、回忆着,那专注的眼神令人感动。资料整理环节,各个小组的同学们按照资料分类表上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的侃侃而谈,有的频频点头;有的低头书写,有的翻看资料,此场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也是综合实践课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最好证明。小组汇报环节是中期反馈课的重头戏,参与展示的小组长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目光吸引了过来。他和组员共同喊出了组名、组训和研究课题,然后介绍了自己组的资料分类、资料内容、资料数量和资料来源情况。接着同学们各自畅谈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如: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交通驾驶情境中,驾驶员需要进行大量的视觉搜索行为,其中对于交通道路标志的搜索尤为重要,有研究认为在交通道路标志的认知过程中,颜色和形状是重要的特征信息。”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利用实地情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回归生活、立足实践、着眼创新和体现开放。我镇中小学校充分结合本校教学资源条件优势,确立了“走进四季”活动主题,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丰富体验,开展了公益劳动、郊游活动、夏令营等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寻找四季。春天,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植物最早发芽、什么植物最早开花、什么植物先开花后长叶等;夏天,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忙时节的田间劳作,了解父母的辛劳,哪些果实在这个季节成熟;秋天,带领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树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叶和花的贴画,欣赏、学写有关叶和花的诗歌;冬天,让学生研究树木落叶的原因,寻找有哪些植物依然充满生机和绿色等等。还有的教师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公益劳动,清理街头的小广告和错别字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还大家一个洁净、舒服的环境的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热心于参加公益活动,从小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力量和载体。我们会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究中传承,在研究中创新,努力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成学生“重要的人生成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