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蔓娜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巧用生活资源,设计适切的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与教材对话,使学生乐于表达经验,体悟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责任感和乐于为集体服务,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关键词:生活资源;体验活动;劳动意识;劳动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或长辈生怕孩子因为干家务活而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孩子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校里,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一直存在,更何况是劳动教育呢?劳动的意识慢慢淡薄了,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了。
近期,中共中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抓好劳动教育,刻不容缓。作为老师,必须全面贯彻党中央这一新时代教育分针,加大力度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我们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学校的德育常规工作、主题德育活动等,挖掘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整合各种资源,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下面,以二年级《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意识的培养。
一、再现场景,愿意干净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课堂伊始,向学生们展示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室,通过播放两个微视频,前后对比,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并快速地集中到教室环境方面的话题中,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一)观看视频,引发学生热议
通过视频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回忆生活。播放的两个微视频,是咱们自己班级的真实情景。视频一是学生离开教室风风火火上体育课,以及上完美术课后,教室课桌椅歪歪斜斜,凌乱遍地纸屑的像鬼子进村一样。视频二是每天清洁值日后,在值日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室打扫得整齐,窗明几净。通过播放两个微视频,再现熟悉的场景,瞬间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当看完教室一片狼藉的微视频,学生不禁说出“太乱了”、“我不喜欢”的感受。随后播放的教室整洁干净的微视频,学生不由地发出了“舒服”、“高兴”、“喜欢”的赞美。
(二)美好环境,激发动手意识
当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表达喜欢干净整洁的教室时,教师顺势而问:是谁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呢?(值日生)当值日生这一名字出来的时候,教师肯定地指出“每一个同学就是值日生,是大家亲手把教室变得美丽、干净。”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乐意为整洁的教室出一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动手意识。紧接着,教师开始追问:值日生具体要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当好值日生?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
二、明确责任,做好班级值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建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德育活
动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一)小主人,有担当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值日信息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值日时需要扫地、摆桌椅、拖地、擦黑板等,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从中渗透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现实情况,所以学生们很积极地作出回应。教师相机展示学生个性化回答的不同情景,为下面的探究环节——“我们应该怎样做班级值日生?”做好铺垫。
(二)听故事,树榜样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 “今天我值日”。
播放音频故事——小红今天值日,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提早到校给大家开门开窗通风、课后清洁教室、课余时间关心同学的学习。师:小红值日工作怎么样?生1:很认真很负责。生2: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呀。这个环节能够激发、引导、辅助学生进行“做好值日生”的学习引领。小红的值日态度是同学们的一个很好的参照,能使他们回忆、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齐参与,乐服务
以小红为主人翁所展示的生活事件,从表面上看是“他人经验”,但实际上,也是教室里的学生的“自我经验”。教师要用好这些教材资源,将使用教材中的学生带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适时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做班级值日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问答、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经验,从表达经验中,提升所思、所感、所悟,促进自身经验的生长。并建立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做值日就是为班级服务,干净整洁的班级有自己的功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劳动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情景探究,乐当劳动之星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烦恼、困惑、困难,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问题,过上有道德、幸福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针对“做值日生”这一主题,学生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困难。
(一)辨析问题,合作支招
教材第27页的栏目是“这种情况怎么办”。呈现了4个在做值日时碰到问题的生活事件。教师可以联系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这些素材加以润色。设计“我来帮帮他”的活动,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情景氛围,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是非判断等形式,让学生为教材中的同龄人所遭遇的问题出谋划策,从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渗透劳动意识和责任。
在情境表演“小明因为身高原因,够不着黑板的上面,他提出让他来擦黑板是不合理”的事件上,学生们体谅小明的难处,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解决的办法:有的说可以站在一张稳稳的凳子上擦黑板;有的说可以让个子高的同学帮忙擦黑板;有一个同学说,可以让老师帮忙调整一下清洁的任务,个子高的负责擦黑板。教师马上捕捉这个课堂的生成,追问:班级值日怎样分工更合理呢?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火花碰撞中,同学们明白了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优化计划安排入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一个一个困难也得到了解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也懂得了:作为值日生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其他同学更要理解、配合值日生的工作。
(二)连接生活,智慧成长
在学生合作支招解决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后,教师抓住教育契机,问:值日时,你也遇到过什么难题?学生们畅所欲言,讲出自己遇到过的难题。学生1:我要擦黑板,但是有些同学还没有抄写作业。学生2:楼梯明明扫干净了,但过一会儿,又会出现垃圾……老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关注事件背后的原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学生的感受,帮助学生扩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中引导学生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在与学生有效对话、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生活中遇到烦恼、困惑、困难是很正常的,多想办法,问题总能解决的。
(三)家庭劳动,体验乐趣
卢梭说过:“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需要家庭参与,家校联手,事半功倍。在学生齐唱自编的关于值日的儿歌后,音频出示《中小学生守则》第三条:“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因为前面的环节融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此时进行规则教育,学生能较好理解,自觉行动。从守则出发,教师适时提出“乐当劳动之星”的拓展活动,出示“家务劳动小能手”表格,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教师与学生约定,学生每天按实际记录自己做家务的情况,请家长抽空拍下劳动照片或小视频,并上传到班群“我是劳动小能手”相册中,一个月后,举行家务劳动分享会,评选劳动之星。在家务劳动中,巩固“值日生”的责任感。学生的劳动习惯慢慢养成,让道德教育变成每时每刻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高峡等编.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3] 王慧颖.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J].学周刊,2017,(17):77-78.
[4]关颖.《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道德与文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