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学习指导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王 香
[导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基于原因阐述了针对性指导策略

         王  香
         贵州省兴仁市巴铃镇巴铃小学 贵州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62399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然后基于原因阐述了针对性指导策略,希望对农村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一、农村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浓烈学习兴趣
         首先,学困生因为知识积累不够,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讲课思路,其纵然认真听讲,依然会感觉比较迷茫,教师提问回答不上,考试成绩不良好,有时可能会因为学习不良遭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长此以往,学困生自己就会直接放弃学习,认为自己不适合走学习道路,上课时经常睡觉、打闹或是干其他无关事情,体会不到学习乐趣和成就感,丧失对学习兴趣。其次,学校课程设置可能和学困生实际情况不相符,学困生产生学习无用的想法,认为学习仅仅是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以后生活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对学习兴趣较低。最后,教师过于看重成绩,当学困生考试成绩不优时,教师容易用严厉的语言打击或训导学困生,且容易给其贴上“差生”标签,直接放弃学困生的学习。
         (二)缺乏科学学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可以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有些学困生拥有较强学习欲望,可依旧难以获得较良好的学业成就,因为其学习方法不当。一些学生未能准确理解知识点,选择死记硬背,增加学习难度,减少学习乐趣,也未能实现掌握知识点的目标。部分学困生应用知识能力不高,不能灵活变通,当题目稍微发生变化,其就不能自己解决,缺乏举一反三能力。学困生没有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关联,总结、分析和应用方面的思维方法也较欠缺,尤其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等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学困生更多是机械记忆,没有真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三)缺乏远大目标
         学困生一般缺乏远大目标,其学习是一种随大流,更多是为了毕业证考虑,学习积极性维持时间不长,主要是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考试。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一些农村地区比较贫困,学困生将自己的需要层次仅停留在生存需要,其思想中未产生自我实现需求。受制于家庭经济等因素影响,学困生想早早进入社会实现经济独立,帮助家庭分担经济负担,其不认为自己的这一目标和学习有较大关联,未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改变命远的想法过于缥缈。


         二、农村学困生学习指导策略
         (一)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的基本内驱力[1]。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考虑到学困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保证教案的针对性,在课堂上可借助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困生参与其中,提高学困生课堂积极性。倘若学困生课堂表现良好、考试成绩进步、回答问题积极等,教师都要运用眼神、肢体等非语言性动作以及语言给予及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中多引导学生认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比如语文学习能让学生更好表达自己的思想,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能看懂外文标识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是为生活服务。
         (二)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农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搜集和阅读学习理论方面的文献[2],加上自身教学体验,指导学困生寻找正确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知识不仅限于机械记忆,主要目标在于应用知识,首先要理解知识,然后在进行记忆与深加工。教师讲解完一个新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归纳与分析知识间的横向关联,同时采用问题引导方式让学生回忆、总结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教师通过有效指导,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知识掌握皆是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学困生应基于该学习规律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教师可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入手,向学困生灌输个人发展不仅限于生存,还包括自身价值实现。教师多向学生讲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习近平等名人事迹,使学生意识到远大目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周恩来的读书目标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师多引导学生朗诵教育学者的教育名言,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任,意识到民族复兴和自己的重大关联,通过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学校教育中都存在学困生,学困生也被称作学习困难者,不仅体现在学业成就不够优秀,还体现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这和传统意义上仅以成绩进行衡量的“差生”有一定差异。教育学者钟启泉表示,学困生智力正常,因为生理原因造就的学业不良或学业失能都不能称作“学困生”。学困生主要缺乏浓烈学习兴趣、正确学习方法和远大目标,农村教师在实际学习指导中,也应从学习兴趣、方法和学习目标三方面入手,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障碍,提升学业成绩。
         
         
         
参考文献:
[1] 周燚.农村英语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8(11):99.
[2] 傅福传.浅谈农村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方式[J].校园英语,2018(46):108.
[3] 乔有志. 浅谈农村小学教学点语文学困生的转化[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