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琴
甘肃省泾川县第一中学 744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培育文化自信是解决文化焦虑心态,走出精神文化发展困境的出路之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培育高中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顺应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应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着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堂;文化自信;教材;培育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一)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有效资源
高中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合有效资源,重视文化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图片、名人名言、寓言故事、正文、问题设置、“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和“相关链接”等方式来呈现,借用以上资源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综合探究,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习。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坚持知识传授与精神引领的原则,既要让学生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又能给学生以启发,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开发本土资源,关注文化热点
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研发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加强本土文化的专题研究,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特色课堂。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应该首先来源于对本地区文化价值的了解与肯定,教师应充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精选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关注时政,筛选出与课程目标相符的文化热点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20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国家和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责任担当、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勇敢逆行”的精神、普通人令行禁止的规则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用好这鲜活的抗疫素材讲好思政课。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理论知识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社会热点结合,设计适切议题,精心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结合事例、深度剖析,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引领学生思考和体悟抗疫过程中呈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教师应关注书画展览、艺术节、读书会、文化论坛、文艺晚会、歌唱比赛等文化活动,选取部分内容,以图片、视频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开展议题式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明确目标,教法多元
(一)知识传授与文化自信密切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使受教者认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而成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过程。[]培育高中生文化自信,应注重教育实效性,把高中思政课堂作为主阵地。教师须自觉协调应试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关系,将知识教学与培养文化自信有机结合。教师应当结合最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教材和时代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融文化自信的培育意图于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文化自信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循序渐进培养高中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加文化实践活动,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在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时,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知行统一。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文化教育方法,激活课堂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文化学习之兴趣。将议题式教学与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以问题引导,提出议题,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讨论,营造开放民主的氛围,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思维启迪,以问题情境和实践活动引领课堂。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制作富有自己特色的课件,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最有效果。以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借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课件、主题、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视觉效果,提升课堂实效性。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饱受好评,如《朗读者》、《见字如面》和《国家宝藏》等。教师可有选择地选取部分视频,作为课堂的导入或者作为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其中《诗意中国》聚焦“中国式生活美学”,通过礼乐文化、宴饮文化、华服之美等主题,生动展现国人独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哲学,教师可选取部分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宝藏》从“文物”入手,用镜头语言展示其“前世今生”,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三、多科渗透,形成合力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四个模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政治和哲学模块的课堂上都可以适度地穿插文化教育,对文化模块进行有力补充,通过跨模块的知识建构、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培养文化自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整体,理清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经济、政治和哲学模块中。
教师也可以结合语文、历史和地理等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文化自信教育合力。高中思政课实践活动应常态化开展,让班会课、自习课、活动课成为融政治、语文、历史和地理等跨学科的主题教育场所,丰富活动主题和内涵、增强课外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欣赏国学经典,陶冶情操,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学习历史文化,科学技术,领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多学科渗透,既便于学生理解,产生共鸣,又能强化记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2]康震.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贡献中国智慧[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
[3]梁巧玲.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思考的旅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2).
[4]王荣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
[5]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年度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