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活动的“窗口” ——浅谈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杨莹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已成为了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杨莹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  459000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已成为了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可是,在农村小学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使用,师资力量的薄弱,加上教师和家长观念的陈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窘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经常成为摆设的课程,陷入了说说重要、做做次要、关键时候不要的尴尬局面,与课程开设的目的背道而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能“常态化”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就显得苍白无力。本文中,笔者以本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分析总结了促进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自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已经不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然而走进农村的小学,我们依然会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数只是学校课程表中的摆设,有些学校许多老师是三分钟热度,急不可耐地一头扎进去,但由于缺少筹划,准备不足,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片繁华,一阵热闹,虎头蛇尾的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如同活动的“窗口”。笔者所在的轵城镇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没有可供使用的教材,师资力量短缺,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却另辟蹊径,突破现实的困境,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笔者作为综实的一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通过自身不断学习与实践,与同行不断相互交流,与团队合作探索的方式,在实践研究中发现,轵城镇实验小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一、依托纲要活动主题,开发主题性课程。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材提供了方向,轵城镇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教师团队采用以主题为线索的方法,对教育部推荐活动主题进行系统规划,采取拓展和延伸的策略,使原本内容单一的活动更加丰满。如以“家乡”为线索,教师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开展探究家乡的主题活动:(1)五年级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通过实地考察、访名人等途径开发以研究家乡美景、家乡名人为主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主题活动 ;(2)五年级的教师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爱吃的家乡小吃入手,开发了研究家乡美食为主的《品味轵城美食》主题活动;(3)六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从坡头镇西滩村的搬迁的事情出发,组织学生研究西滩村的历史等,开发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西滩明珠岛的历史变迁》主题活动;(4)三年级的老师从“以小见大”的视角,组织学生以家乡的特产为研究对象,实现“知特产,爱家乡”的育人目标,开展了《家乡特产的调查与推介》的主题活动;(5)五、六年级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交通变化、建筑风貌、经济发展,全面地认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我看家乡新变化》。这种以“家乡”为线,开放的研究主题活动串起家乡的方方面面,使“家乡”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形成了“ 家国情怀”主题性系列课程。又如,我国传统的节日很多,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中有独有的习俗,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因此,以“传统节日”为线,引导学生开展了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性课程:《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从“扫尘、祭灶神”到“贴春联、吃饺子”,再到“看花灯、猜灯谜”的习俗研究,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深入体会春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人们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从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踏青游玩,通过对清明习俗的研究体会富有特色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体会它祭奠祖先、缅怀先人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仪式感;《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对“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童谣中端午习俗的研究,使学生明白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联系体现了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吟诵明月的诗句中,感受寄托情怀的“月”文化丰富内涵,在亲人相聚赏月、吃月饼中感受团圆幸福的喜悦。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性课程,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感受丰富厚重的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二、相约研学实践活动,开发区域性课程。
         课程资源存在的不平衡使农村小学无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但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不唯书,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因素,把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纳入课程资源的视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如: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境内古迹颇多,如大明寺、聂政墓、关帝庙、轵国古址等,其中大明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轵城镇实验小学具有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便利条件。我们通过开展《古轵文化之旅》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查、交流研讨等方式对于轵城辖内景观特色、人文历史、传说故事、文物古迹进行深入挖掘,这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又如,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愚公移山的典故见于《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传颂,愚公移山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奋勇前进。作为愚公故里的儿女,为了让愚公的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我们开展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探寻愚公移山路,弘扬时代新精神》的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领悟家乡的特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走访、调查、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了解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理解发展的艰难。
三、携手学校德育活动,开发毕业课程。


         毕业课程是轵城镇实验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一环,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课。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出发,开展系列的毕业实践活动,把毕业典礼与毕业旅行课程有机融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六年级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在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中感悟、体验、反思、成长。如:轵城镇实验小学 2018 届学生《感恩? 筑梦 ? 启航》毕业典礼。分为毕业篇、感恩篇、筑梦篇、启航篇四个篇章进行。在毕业篇中,领导颁发毕业证、收交班旗环节增加了学生的仪式感,使学生的生活责任感油然而生;感恩篇中,学生在《新七碗茶歌》朗诵中为敬爱的老师献茶,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在歌曲《母亲》中向家长鞠躬 ,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感谢爸妈,辛勤付出。父母之恩,铭记在心”的呼声中彼此拥抱!在筑梦篇中,学生或歌《栀子花开》,或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阅读浸润童年 书香飘满校园》 ,在多彩的舞台上播种了梦想!启航篇中,师生互赠寓意深远的书法和红豆杉礼品,父母和学生携手走过奋斗门和毕业门,使学生精神百倍迎接新的挑战。毕业课程丰富的内容、广阔的范围、独特的主题、多样的活动,超越了知识体系、超越学科框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收到“无痕”德育的最佳实效。
         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体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内容,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或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不是独立于学生的现实课堂,学生中所产生的主题,大部分来自于学科课程。如《牙签建塔》 、《扑克牌建塔》 、《制作摩天轮》 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领域的知识诠释操作的原理与知识;《生活垃圾的研究》主题活动中,学生运用科学学科中的“调查与利用”手段,用搜集的知识诠释垃圾的危害,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保护环境”等活动整合在一起;《我们的传统节日》 、《跟着节气去探究》》这些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活动恰恰就是来自学生平时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兴趣又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研究的话题,同时也要借助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的问题,只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求丰富的答案,远比老师空洞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家乡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戏曲进校园》、《我是非遗传承人》、《黑陶泥塑课程》、《探访三彩小镇,追寻大唐遗风》、《二里岗文明与殷墟文明之比较》、《天坛砚的传承与保护》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性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紧扣时代热点事件,开发时事性课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为学生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结合时事热点,保持对思想的敏锐性,从课程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依据时事热点的鲜活性,教师自主的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提炼出研究的主题,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教师们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把疫情当做教材,组织学生开展了《“疫路”健康成长》 、《创意口罩健康你我》 、《借古颂今为武汉加油》等关于抗疫防疫的主题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首创性和独特性,同时,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又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是一个时事热点,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政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看贫困村新变化》主题活动,以小见大的角度使学生从身边的日常事物入手,在走访、调查、参观等活动中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国家的政策,他们的兴趣与热情都特别高涨,让爱党爱国的思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六、利用学生生活资源,开发生活化课程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不能依托现有的、预设的教材,而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小学综合实践课应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让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如:距离轵城镇实验小学不远处有一条泥土河,一直以来都存在污染的问题,尤其到夏季臭气熏人,河面还不时有些漂浮物。虽然轵城镇政府和西轵城村委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治理,但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泥土河水质污染现状调查》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河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又如:现在小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居家学习返校之后,学生的近视人数飙升,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入手,开展了《爱护眼睛,预防近视》主题调查活动,了解各年级段学生中的“近视”人群,造成“近视”的原因以及给人们带来的不便与危害。同学们通过这次调查,都觉得学生中“近视”人数在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学校开展一些活动中宣传近视的危害性,告诉人们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让近视远离我们儿童。同样,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大家的学习方式,学生复学返校之后暴露出了诸多关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低年级的老师针对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习习惯调查》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调查和了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类似于这样的主题调查活动,教师“因人、因地、因时”地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用活实践资源。这些生活化的资源不仅是开展活动课程的核心载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知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总之,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必须以整合的视角来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与各种活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适合学情、校情的切适性的主题活动课程,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出特色的综合实践课,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乐学好学,摆脱高位理念和低位实施的尴尬,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和有效。
【参考文献】
[1]万伟.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12.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晓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Eb/o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T201926133.htm.
[4]志军,徐保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4(16)?
[5]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教育科学,200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