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会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研室, 陕西 汉中 724200
教育学家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中对情境是这样描述的:“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和思考,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伴随着学生情感的发生,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的思考和发言时,你会发现他们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样的一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一、课题的引入、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情感的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使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使人们的行为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加强,也会因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得到改变。所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进行数学问题的展开与探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更积极的投入,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参与度。比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教学,都列入了吻合低段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教材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物、水果、坐车等场景出发,进行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教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难想象没有这些情境素材的引入,教学从何生?
二、问题的解决、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创设情境。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把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将情境引入课堂,就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背景下的情境之中,由于情境往往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而且与解决的数学问题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情境引入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学习“最多”、“至少”问题时,引入情境:来了16位家长,一瓶水可以倒7杯水,给每位家长倒一杯水,至少需要几瓶水?这类问题的解决用16÷7=2(瓶)……2(杯)很多学生根据惯性思维很可能得出需要2瓶水,但是情境的引入,生活场景的在现,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考:16位家长需要16杯水,而2瓶水只能倒14杯水,别人喝水,剩下的2个人看别人喝水,你在家里遇上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这样同学们笑了,于是大声嚷嚷:再来一瓶水!所以最后需要2+1=3(瓶)水。再比如,有19米布,每3米做一套衣服,一共能做几套衣服?解决这个问题,用19÷3=6(套)……1(米),这时问题就来了:剩下的1米怎么办?我们引入情境:裁缝做衣服能用这一米布做一套衣服吗?显然不能,所以最后只能做成6套衣服。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以此建立数学模型,在以后的“至少”问题中,尽量创设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经验的累积中总结出什么情况 “商加1”,什么情况下不管余数,学习过程顺利、自然进行,也从中收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抽象逻辑思维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幼,身心发育还不够健全,导致了这些学生在进行知识的理解时首先是靠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行感悟的,例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计算物品数量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的一步步的形成了对于数字的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对这些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此外,学生通过游戏也能够对图形和物品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如学生在学习摆积木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虽然很多学生可能会不知道这些图形的学名叫什么,但是当他们学习到相关章节知识时就能够相对其他同龄人很好的裂解相关图形的含义。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这一课,教学难点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这是一个抽象的逻辑,在教学时如果创设情境,制作活动的角,在课堂上通过角的不断张开、缩小,理解“张口”这个词语,再通过比较两个同样大小角的边的长短,直观的展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活动角的张口,让学生形象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学生自己制作角,动一动,使理解深刻,掌握牢靠。在认识 “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动手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很容易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在这些过程中,经历了由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创设情境,学生观察感知、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抽象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将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还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出问题、在情境中探索、从形象的感知到理性的探索研究判断过渡到抽象逻辑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建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