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阜阳市第四中学(安徽省阜阳市)23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新课程改革逐渐普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有学生认为数学一直是难度较大的学科,而产生畏难情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中学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时,应该逐渐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化的教学模式,逐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在后期数学学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应用
初中生学习数学时,由于数学涉及到的知识点、重要概念、计算公式和逻辑推理过程较多且不容易理解和应用,所以经常会有学生认为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数学一直是拉低学生总成绩的科目,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数学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效提高。针对该学习问题,数学老师应该逐渐转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转而在教学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1 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讲授法占据主体
通过教师的讲授可以明确基本概念和分析论证,让学生对生动的讲解和问题的答案形成鲜明的表现感,短时间内获得最系统的整体知识结构,就是课本知识、思想教育和智力开发三种有效结合的相互融合。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讲授的方法都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实际有效的常用授课方式[1]。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不重视适当选择授课法,而只进行填鸭式授课,给学生带来不专注的状况,不能达到学习效果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由于学生们在课堂上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育,所以学习欲望下降,进而开始讨厌学习,特别是在毕业班数学内容上,教师的讲课内容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学生的压力不断加重,很多的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2指导实践法缺乏有效练习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掌握一定解决问题技巧的指导方法,即指导实践方法。这个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反复练习,从而加深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因此指导实践的方法在许多学校都成为很重要的教育手段,每学年都被广泛使用,但是实际教学的指导实践法缺乏有效地的练习,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学不会而产生厌学。
1.3现行教学方法略显单调
通过教育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的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指导实践方法最为普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单调,老师的语言不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初中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在后期学习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2]。因此,初中数学老师在今后教学时,应该逐渐转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逐渐引入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中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2.1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利用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合理改善和补充,从而促使初中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化和具体化,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2.2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智力好奇心,这使我们老师对课程的每一部分都要创新的设计。当老师走进教室时,一个生动、有趣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好奇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课堂集中到学习状态中去。教师在做好引导后要制造良好的氛围,课堂的情况是欢乐的、舒适的、和谐的,可以激发学生智力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整个教育课程的创新奠定基础[3]。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育状况,根据醒悟、有趣的原则,创造适当的课堂情况,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
2.3推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中学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力、解题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总水平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成绩选择不同水平的教学方法。即使整个科目的学业成就度很高,也要利用探究性的教授法,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分析,或以讲课为中心补充完善,扩大教育的范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业成就程度,选择适当的指导方法,尽量避免艰难的课程和简单的课程,最终还是按照期待来进行授课。
3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通过教学与学习,使学科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麻西云.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103.
[2]初忠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32-33.
[3]苏增产.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