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武元平
[导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分析

         武元平
         
         白银市白银区教师进修学校  甘肃省白银市   730900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分析,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问题教学法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和感悟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实践与感悟
         
         
         前言:相比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数学科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思想上,其要求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都上升到更高阶段。作为依靠问题开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在问题的设置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问题设置的质量,由此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
         1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课堂的绝对领导地位,对于学生只能机械被动的学习,教师在“拼命”的灌输给学生知识,如此不仅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相应的数学知识。但如果在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课堂主导脉络,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沟通的能力
         由于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或无机会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见,也严重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感知。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学生针对于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大量的沟通,如此会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汇聚不同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意识,进而使得问题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
         1.3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因为学生之间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均存在不同,其思维逻辑和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也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层面上的解决问题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多引导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合作,加强对数学知识和相应问题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3.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实际
         学生的认知往往是从基础到高级循序渐进的,是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发生联系,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更加简单与具体,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幂函数”时,假若教师就直截了当地剖析新知识,而不注重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对旧知进行回顾,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缺乏与已有知识的链接而对新知识产生陌生感,也会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提问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融合,可以提出问题:不同的函数有着哪些异同点呢?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函数进行比较,从了解不同函数底数的异同开始比较,理解相关定义,明确底数为自变量,指数可以作为常量,这种类型就属于幂函数,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直观而深入的认知,也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3.2设计探究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实践
         高中数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数学问题的探究,均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实践。

实践是一个边动脑思考、边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得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锻炼。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之时,应善于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实践。
         例如,在高中数学“椭圆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细绳、图钉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椭圆,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第一,如果保持绳子长度不变,只将图钉间的距离改变,那么你画的椭圆会出现什么变化?第二,如果将两个图钉合二为一,那么你画出来的会是什么图形?第三,如果把图钉间距调节到与绳长一般长度,那么你画出来的会是什么图形?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及这些探究性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思考,又能够颠覆传统课堂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3.3小组合作探究,实现问题教学
         在调查中发现,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后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对于高中数学课上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们积极性的调动有积极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实施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从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层面和思维,培养学生们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们数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觉阅读教材,将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相关定义画出来,并说一说自己对它的理解,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教师来判断学生们对函数相关性质的了解程度。接着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y=1/x2函数图的方式来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根据图像学生们可以得出,从左往右,图像上升即为增函数,图像下降则是减函数。按照同样的方式教师让学生们画y=1/x的图像,讨论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经过讨论得出关于原点对称的是奇函数,关于y轴对称的是偶函数。最后,教师出示一些习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结果,由此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如此,教师通过学生们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发挥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了课上教学效率的提高。
         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感悟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各项实践措施的落实,让教师与学生都切实感受到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此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真正体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规避了传统教育的痛点,去掉刻板教学主义的印象,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稳扎稳打的吸收和消化,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建立起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实施的新办法、新方向和新领域,从中教师遵循了新课标要求的指引,学生感受了问题教学法带来的好处与学习热情。虽然目前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或许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但都不妨碍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倡导科学理论的实践是每一个新时代的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形成“共振”,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和构建数学知识。在实践教学时,有时候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趋于“形式化”,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紧扣教学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洁利.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感悟[J].祖国,2018(04):216.
         [2]欧贺宏.高中数学问题学习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2):4.
         [3]王哲宝.如何运用高中数学“问题互动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8(02):45.
         [4]王小云.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70.
         [5]卢丽梅.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7(1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