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锋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家村中学
摘要:在如今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得到了深化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非常广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便捷性、丰富性上具有明显效果。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或微观的化学知识、现象,直观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同时还能借助多媒体学习增强化学实验兴趣,加强教学互动。文章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
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一直是需要教师们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在于高效的实验教学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还在于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得到思维与能力的高水平发展,培养科学、理性的实验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要让这一目标更好实现,使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实验教学将成为必然。
一、借助多媒体模拟抽象实验过程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能够发挥自身的模拟实验优势,解决化学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许多化学实验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尤其有关安全注意事项等又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因此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演示[1]。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金刚石、石墨和C60”时,要让学生了解碳在燃烧时氧气充足与不足的两种情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的有关知识。这种实验存在危险性,就可通过多媒体模拟燃烧情境,并用直观课件的图示表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气、碳等物质,这样学生就能在安全的情况下了解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知识。此外,一些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积累不够,对一些化学概念容易形成错误认识,比如将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混淆。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这几种物质的不同构成、特点,就能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更准确的认知,打好化学基础。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互动性
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互动性不足也是学生对实验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敷衍了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不仅能让学生更专注、投入,还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究更深层、更广阔的化学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用交互电子白板列举一些实验器具、实验流程与规则,请学生勾画或选出本实验需要使用的器材,实验流程与规则,以检测和帮助学生强化理论记忆。教师还可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实验现象和原理,增强互动性的同时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不断发展。如:根据铁、铜、银三种金属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情况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问题;为什么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属与氧气反应和与酸液反应有什么异同点?请根据化学反应过程和结果探究反应前后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应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许多初中生自身对化学实验步骤、实验要点、核心等的记忆与理解并不十分到位。这就导致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学生仍旧表现出一定的机械性,被动按照教材或实验提示完成实验过程,并不能真正借助实验获得有关各项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2]。比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就可以用课件展示演示实验过程的方式,代替教师的示范。并将实验过程讲解视频发送给每一个实验小组,由学生一同学习交流。这样就能确保每个学生对于实验的有关知识都理解较为到位。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将酸碱中和反应前后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以及属性等,通过图示、视频、表格等方式进行对比,包括通过实时投影的方式,将学生实验前后的酸碱化学物质通过放大来让学生形成对其更直观、真实的认识。这样就能更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来明白酸碱两种物质在中和反应前与反应后物质的异同。而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融入生活中通过酸碱中和来防止或减弱环境污染问题的案例,同样通过直观的展示来让学生对酸碱中和实验的意义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增强实验学习的获得感以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能节省一些需要长时间反应的实验过程,通过简单的操作和较少的时间,就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化学反应的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一般情况下,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会受到许多客主观的人、资源、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则能攻克许多教学上的难关,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实验教学并更主动高效地发展化学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能力,科学应用,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畅亮.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9(33):107.
[2]范德胜.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8(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