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波
博罗县横河中学 广东省惠州市 516142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当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针对初中学困生实际做好德育工作展开讨论,希望对广大初中教师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中;学困生;德育工作
德育是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对德育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此来保障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一、革新德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审视长期以来的初中教学活动,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这门“副科”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毋庸置疑,这种过于片面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利于德育质量的提高,自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初中德育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观念转变,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并认识到德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正确认知是展开良好的德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德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般来说,在德育理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把握整体育人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明白,这几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注意不同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此来保障德育活动的全面性。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容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产生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认知发展特点。同时,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还应该及时对教育理念进行动态调整。
二、因材施教,融入差异化观念
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在的教学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每个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因此,在传统道德教育中,班主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提出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方法,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学方法与学生个体的一致性,这样道德教育的激励效应才能得以体现。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不妨从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采取因材施教的激励措施,使德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能够相通。初中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激励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科学地将学生进行教学分层,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近期发展”,设计切实可行的差异化发展目标,使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激励教育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激励措施中得到最佳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培训思路,设计德育激励措施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培训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在设计德育激励策略时,应拓宽德育教学培训的思路,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教育方式,使德育教学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提高德育效果。在中学德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笔者发展的方向,形成强大的自笔者激励。例如,老师可以采用积分制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评价,并在学期中、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总分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使学生在物质奖励中表现的积极性不断加强。教师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荣誉激励,荣誉激励是指对学生的尊敬、荣誉、声望、地位等方面的特殊奖励,在精神上对学生进行有力的鼓励,使学生在荣誉感的激励下形成强大的自笔者调节能力,从而在自笔者激励中增强发展动力。设计德育激励措施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题,并根据实际需要融入一定的社会操作环节,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规范,感受学校与社会异同的碰撞。
四、重视环境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外部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所处环境,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良好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施加更加积极的德育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德育环境的优化,以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并进行各种德育资源的有效融入。同时,良好的环境还可以减少教育活动的枯燥性,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德育活动的影响。通常来讲,德育环境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有大量的相处时间,所以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为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一种无形的环境形态。为了优化班级的人文环境,笔者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了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物理环境。课堂中的环境布置同样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德育主题定期更新黑板报的内容,以此来对学生的德育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以上三方面对德育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五、创新德育手段,促进德育观念养成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德育活动,新时期的德育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对德育活动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对德育内容进行拓展。例如,“感恩教育”是德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感恩教育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教学视频。在这段视频中,讲述了不同人关于感恩的故事,有大学生背母上学,有学界泰斗回报祖国,有成功人士回馈家乡。通过这段视频,使学生明白感恩不仅仅是指对于家庭的回报,而是包含更加丰富的内涵。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的生活中听说过哪些关于感恩的真实事迹,并讲述给其他同学听。最终,通过合理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熏陶。由此可见,在德育活动中,选择恰当的德育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六、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德育活动中,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是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该进行统筹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这样一来,可以对德育评价活动进行合理的指导,从而使德育流程进一步得到改进。为了构建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教师需要充分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评价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价当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进行反思。第二,评价方式。要将口头评价、肢体语言评价、书面语言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手段进行合理搭配。第三,评价内容。德育活动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无论是劳动意识、集体主义观念还是自觉纪律意识、心理健康状态,都可以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通过多个角度的评价,逐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结语
学困生的转变不是一次就会成功,这是条漫长的革命之路。希望我们都能用智慧施教,帮助更多折翼的天使重返天空。
参考文献:
[1] 万玛东周 . 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初中德育实效性 [J]. 读与写,2018(33):29.
[2] 张盘江 . 浅析初中德育教育管理 [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2):98.
[3] 黄锦 . 基于幸福教育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和策略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