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刘晨琛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小学教育逐渐意识到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创造能力,

         刘晨琛
         (学南路小学朱雀分校   陕西  71006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小学教育逐渐意识到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创造能力,培養学生个性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日益关注小学生个性的塑造。小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唱教学,既关注于团队合唱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不同学生的审美个性心理。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训练和引导对小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表达个人情感及养成团队协作的习惯都有很大帮助。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方法,以实现增强合唱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使学生切身体会艺术乐趣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
引言
         当前,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对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音乐课堂的开展,即可以从小深入发现学生对音乐兴趣和天赋,培养其对音乐的热爱,又能使学生劳逸结合,在学习之余感受艺术的洗礼。于是如何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并且重视音乐,端正学习态度,就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改善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把教育改革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
(一)合唱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开展合唱教学工作期间,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内容[1]。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在讲解合唱教学知识内容期间,既要传授学生正确控制演唱气息的方法,又要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掌握音准;学生在音乐课堂进行合唱,要通过不同声部进行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合唱教学效率,也能全面激发小学生音乐合唱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在讲解合唱知识技巧的过程中,全程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按音乐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训练,但并没有对音符、节奏等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小学生准确掌握音乐合唱技巧。
(二)合唱训练方式单一,学生抵触音乐合唱活动
         音乐合唱与其他艺术课程进行比较,其对学生对音乐素养整体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合唱期间,不仅要唱对每一个音阶,还要准确掌握不同声部的配合方式。但是音乐教师在对小学音乐合唱进行教学期间,训练方式比较单一乏味,很多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会抵抗音乐合唱活动。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活动期间,始终训练同一首合唱歌曲。如果长期持续这种训练方式,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合唱活动中,从而就会影响合唱教学效率。
二、开展合唱教学的意义
         与其他的音乐形式不同,合唱作为一种多声部音乐,除了具备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之外,还蕴含着和声、复调等独特的美感,正是这些多维的要素使合唱具备了较为突出的教育教学色彩。当前,除了教育领域十分重视音乐合唱教学外,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将合唱作为能够体现企业文化、员工上下一心的重要形式,并经常举办一些合唱比赛等。对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而言,合唱是音乐艺术至关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众人合作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合唱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咬文吐字训练,保证音准,从而使学生口齿更加清晰。为了实现合唱中不同声部的协调与配合,需要训练小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与思维能力。

在合唱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训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合唱中学生还要做到互相包容、互相协作,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较为突出的促进意义。因此,小学应该要给予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充分的重视,通过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出全面型、综合型的新时期优秀学生。
三、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具备完善的音乐理论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往往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实现声音完美配合的教学要求,因此,小学合唱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使学生的声音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的和谐及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合唱使演唱者、听众实现情感上的有效共鸣。当然,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很难有学生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在合唱中,学生一定要做到音色上的和谐、准确与统一,这样才能够确保合唱作品的音乐价值。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也要能够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演唱实践上。尤其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音准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合唱中担任的角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音准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合唱音乐的和谐与统一。
(二)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
         合唱教学仍需要肩负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重任。除了以上提到的两个特点之外,实际上合唱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仍需要肩负音乐基础知识有效传播的重任。合唱教学毕竟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化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仍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其中既包括一些音乐名家,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发声方法、唿吸技巧等,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当今音乐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模式比较单一,,训练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的感觉和不端正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在保证小学音乐教学严肃又不失艺术性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而在艺术性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以及个人魅力在教学效果的提高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课堂应有活跃轻松的氛围,所以教师良好的人格和形象更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美的初次印象。在合唱教学之前,优秀的音乐作品赏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音律感,养成善于聆听,乐于欣赏的好习惯,从喜于听到擅于唱[1]。比如在歌曲《小春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合唱声部的不同职能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感,让学生先认真聆听独唱的部分,用心感受曲子的节奏和情感,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姗姗来临,春笋积攒了整个冬的好奇心,纷纷探出头来的景象,合唱时给学生强调要与教师的指挥紧密配合,这样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合唱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育部门大力强调音乐合唱教学的重要价值,要求学校充分重视合唱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合唱作为一种以演唱者之间默契配合、音律统一为基础,以演唱者与指挥融洽协作为要求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凝聚团队力量、培养合作意识、陶冶高雅情操的特性。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创新,促进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开展与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汪萍.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J]. 教育科学(引文版):00294-00294.
[2]耿妍.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 音乐时空, 2014(15):180-181.
[3]袁英. 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J]. 戏剧之家, 2016(24):234-234.
[4]朱国昌. 合唱教学与素质教育[J]. 学术评论, 2007, 000(0S1):142-143.

姓名:刘晨琛 ,性别:女,民族: 汉族 ,籍贯:西安,出生年月:1991年09 月23日,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大学南路小学朱雀分校, 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或者从事工作:小学音乐老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