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钟爱军
[导读]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育

         钟爱军
         山东省青岛第十七中学   266031
         摘要: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文化素养,在地理知识的浸润下,增强地理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科学地认识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的素养。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深入进入地理学科学习的关键阶段,是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地理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探讨主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的要求,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学科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能把落脚点立足于文化知识的强硬灌输,更要侧重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地理学科为基本,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创新优化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人地协调观是培养学生面对人类社会人口、经济、自然等发展问题的时候,可以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法则,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念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可以跳出时空的束缚,联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综合体、共同体的理念。区域认知,是培养学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具备外出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思维和能力。
         2.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2.1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生活化教学,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生活与学习密不可分,地理教学更是如此。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要在研究课标和依据课标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课堂教学的案例可以选取来自实际生产和生活的真实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要点,对知识和生活产生互动共鸣感。如在开展高中地理《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采用了发生在我们所在城市的一则真实的案例——香樟树的岛城历险记,让学生思考青岛的行道树是否应该引进外来树种?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具体现象中产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跃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因地制宜,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2.2课堂学习与课外调查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是这个阵地的指引者和建设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以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关于生活现象、生产实践的思考。如在开展高中地理《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利用周末时间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青岛的石老人、栈桥、鲁迅公园、崂山八仙墩等海滨地区进行青岛海岸地貌的研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地貌,从而拥有热爱大自然保护家乡环境的情感。再如在开展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时,在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这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后,结合课文中的栏目问题探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引导学生以“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一个星期为活动探究实践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资源、报纸、杂志等信息载体,或者亲自走进青岛的某些农业产业园(如崂山茶园)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并且形成书面报告,在班上进行分享汇报,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地理小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3立足课堂学习,突出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学习地理的思维方式,即学生需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最主要的途径,地理教师要充分设计好课堂学习活动,突出思维过程,形成思维链,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基于多年教学实践探索,笔者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与课堂活动的开展中尤其注重训练学生建构思维链。如在《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的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两湖地区是怎样由“沧海”变“桑田” 的探究案例,通过案例探究活动,让学生梳理两湖地区人与水的关系,形成如下思维链:
         
         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结束语: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高中地理作为高中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关注社会的学科,在增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高中教学是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把主动权充分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从自然、社会的现象中归纳经验、发现规律,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学会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欣赏世界,学会用智慧感受世界的博大。
参考文献:
         [1]倪俊.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20(14):66-67.
         [2]韩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9(12):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