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五年级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张诗雨
[导读]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小学教学中愈来强调师生间的互动,

         张诗雨
         江西省乐平市礼林镇洄田小学333300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小学教学中愈来强调师生间的互动,这对于小学五年级音乐课也不例外。有效的互动,不仅能够驱动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从思维层面改善学生。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的策略两方面,对此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师生互动;解决办法
         前言
         互动的本质是社会上以个人为单位或集体为单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学校中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彼此联系,并实现教学相长。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的快速成长期,他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和教师进行互动。小学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专业科目,它更强调对学生心智的启蒙,因此从本质而言,小学音乐课的授课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持续交往和互动的过程。
         一、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互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应该达到形之于影,声之于响的效果,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像形影般自然,声响般相互助益。但纵观实践,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无效互动。大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互动等于活跃气氛,但实际上此种认知不免偏狭,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将沦为形式主义,缺少互动的实际意义,忽视互动教学手段和音乐教学本身的契合性。
         (二)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不充沛
         音乐作为七大艺术中最为纯粹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促进人在智识方面的进步。纵观实践,小学音乐教师缺少足够的音乐素养。音乐无非两种,一种是古典的,建筑的,讲究对位;另一种则是罗曼蒂克的,飘逸的,讲求情感。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教授音乐,不仅应该具备充盈的音乐素养,还应该具备旷阔的文学修养,甚至还可以具备一些绘画文艺理论知识。他们应该吸汲百家之长,不论是巴赫、莫扎特,还是歌德、莱辛,亦或是莫迪里阿尼、德拉克罗瓦,小学教师都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并拥有欣赏和鉴别的能力,由此授课才能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三)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充沛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们也没有形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由此导致他们没有建立正向心理场,这意味着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程度较低,需要教师经常性的引导,才能全神贯注的完成一节音乐课。再加上此阶段的学生缺少有意注意力,他们使用更多的是无意注意力,因此一堂音乐课的上课教育效果难以取得成效【1】。
         (四)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纵观实践,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单一,从形式结构层面看,不管是教师和全班进行互动,还是教师和个人进行互动,都缺少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从内容层面看,小学音乐课的互动都只是在知识层面的互动,缺少情感层面的互动。
         二、解决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策略
         (一)采用有效的导入互动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离不开导入互动的过程。在开学第一天,各科教师要进行学科导入,在开启新的课程时,教师也要进行内容导入。导入环节不仅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互动环节。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对其合理的使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而且从互动角度考量,导入环节也可变相地看做是互动环节。


         例如,在教学《卢沟桥》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播放关于卢沟桥的风景图片,教师甚至还可以播放一首情意盎然的背景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和耳朵等感官,让他们快速进入本节音乐课的学习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其次教师可以更换一首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再为学生播放历史中的卢沟桥的图片,利用对比教学法,再次调动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情绪,带领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至此,课堂导入环节的工作完成,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首先欣赏歌曲《卢沟桥》,然后对歌曲的结构进行分析学习,再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自行演唱,通过将其转换为自身认知范围内的情感,进行重新表达,最大限度的达到互动教学的效果。
         (二)积极利用课外资源
         音乐的天地及其广阔,岂能小学几本音乐课本能概之。音乐的教育是没有年级之分的艺术课程,之所以存在小学四年级音乐,五年级音乐,只是因为实行的是分级教育机制。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认清这一事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课外资源,打破年级的桎梏,将音乐复归到音乐本身,激发出学生身心中业已存在的神性力量,感悟音乐之美丽【2】。
         例如,在教学《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播放乐圣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这部F大调第六交响曲,不论是从旋律上,还是从情感上,都能够明显感受到贝多芬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对纯朴民风,诚恳的人们的热爱,对春光明媚的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生欣赏完后,教师可以给予讲解,《田园交响曲》可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在溪边、乡村嘉年华、暴风雨和牧人的歌。至此,再让学生聆听一遍,重新感受伟大、崇高而美丽的乐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交响曲,它们分别是E大调的《春》,g小调的《夏》,F大调的《秋》,f小调的《冬》。教师可以将主题告知学生,然后为他们播放,听取完毕后,让他们自行抒发心中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自身的感受,比对教材上对每乐章的解读,对比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中的内容,哪一个是最为重肯的评价,从而完成互动教学。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性互动
         学生受着“指挥棒”考试和“满堂灌”教学的影响,心中业已存在对音乐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不是不明白音乐对人的教化和启迪作用,就是将音乐束之高阁,看作是过于高深莫测的艺术。而实际上,此两种认知都存在偏颇之处。针对此问题,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音乐互动式教学,让音乐返璞归真,把音乐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教学法,“你们会划桨吗”,然后请个别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由此打通了生活和音乐的桥梁。教师继续推进,“你们看来都是船长,真棒”,然后教师也作出划桨的动作,和学生产生动作和情感上的互动。接着教师继续说,“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划桨把”,教师鼓励大家一起运动。接着教师继续突进课堂进程,“来,下面我们听着音乐来划桨”,教师便顺势为学生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和船有关的歌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动作,达到感性互动的效果,让学生在自身的运动中感受水波荡漾和绿树红墙,进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趣主旨,知晓旋律和诗文一样,是人进行自我表达的手段之一【3】。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其存在的社会客观性。具体来说,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但是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客观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如何对待矛盾。互动不仅是一种单矢性的教学手段,它更是一种双边沟通的技巧,一种教学的艺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中,更能帮助教师进一步甄善自己的教学认知。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持之以恒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实践,不断总结,提升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晓丹.小学五年级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分析及解决办法[J].儿童音乐,2019(09):58-59.
         【2】陈晨.小学音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09):42.
         【3】卢静.小学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教学实践浅析[J].智力,2020(23):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