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勇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
摘要:情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情感培养来实现教学,它既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形式,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从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寓情于境激发学生情感、拓展延伸升华学生情感这三方面出发,探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情感教育实效的有效方法,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小学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但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对情感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应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重点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建议,就明确课时目标、激活教材、创设情境以及借助多媒体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道德与法治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符合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对学科教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情感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又实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比如在讲解《共同商定班级事务》时,教师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要求。
1.2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明该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实际生活、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并提升学生的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规定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能够通过国家文化、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丰富学生对基本生活知识的积累,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如在讲解《不甘屈辱 奋勇斗争》时,教师渗透情感教育能够落实新课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
2.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发挥积极正面的情感的引导作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给学生带来安全的心理感受,从而充分挖掘学习潜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师道威严的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接近青春期,对说教和约束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更渴望得到平等的对待,情感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重要因素。想要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环节当中,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态度,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及认知的深入,就必须以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基础。基于此,教师需要重视良好课堂氛围的创建。
2.2布置综合的实践作业,实现良好情感的深化
巩固作业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起到知识巩固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是德育学科,教学巩固应该基于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单纯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情感是依托于人们在实践参与中,各种感官的综合感知,结合内在思维的分析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认知和行为指导体系。基于此,教师的作业安排应该面向生活,面向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比如在消费权益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调查人们的维权意识和维权途径,面对反映出的问题思考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深化学生对消费权益的认知,进一步落实维权行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学生们更加广泛地接触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增长见闻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3通过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在正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传扬爱国精神。例如,在讲解《我们神圣的国土》的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地图”,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然后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著名自然景象的图片,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使学生从局部上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历史的原因导致我国疆土几经变化,同时辅以民族情感的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可以说是综合了初中历史、地理两科的知识点;再如在讲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 56 个民族共同表演的节目视频,通过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文化情境,辅以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等知识点。这样,教师能够丰富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强化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实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标。
2.4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此才能让他们积极调动和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投入学习,才能让他们入情入境,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例如,在教学“这些是大家的”这课时,听了故事《课桌椅的对话》后,学生都认为课桌椅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是学习的好帮手,应该爱护它们,但学生的这种情感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课桌椅每天的默默付出依旧被忽视。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笔者创设了“我说你写”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坐在课桌椅上,在纸张的第一行认真写下“公物”两个字;接着,让学生离开课桌椅,自己想其他方式在纸张的第二行再认真写一遍“公物”二字。完成后,让学生对比两次书写有什么不同。学生都说第二遍书写的字迹明显没有第一遍的工整,第二遍书写也很不方便。这一生活化情境的巧妙创设,让学生认识到课桌椅的重要性,同时也唤起了学生要爱护公物的情感共鸣。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唤起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共鸣,将课堂转化为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道德情感与个性化智慧的场所,促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习得。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情感教育已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也开始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而要想切实提高情感教育的实效,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拓展多种教育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文明.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构建学生爱国情感[J].新教师,2018,(12).
[2] 张祥.新时期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未来英才,2015,(8).
[3] 庄丽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J].现代交际,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