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李成峰
[导读]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李成峰
         乐清市磐石镇中学 325600
         摘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此要求学校教育来一个由传统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当然也毫不例外。在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创境设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评价,深挖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高度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造能力相统一的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新的教育质量观为衡量标准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创境设疑,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愿意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人宝贵的智力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因此高举科教兴国大旗,在各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不断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情境:①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从车上狼狈摔下的片段。――-引发好奇心和兴趣;②在桌上放一条纸带,摘下戴着的眼镜放在纸带上,然后缓缓拖动纸带,当眼境随纸带拖至桌子边缘,眼看再拖非掉下不可时停下,问学生:“我再拖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说:“眼镜要掉下来!”此时,我迅速抽动纸带,结果眼镜安然无恙留在桌子边缘。――增加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求知欲;③让学生把文具盒放在练习本上,动手试验,结果亦然。想一想“为什么?”――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增强求知欲;④用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归纳出惯性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就感。这样,学生始终沉浸在好奇和成功的喜悦中,并在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去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教师趁热打铁,因势诱导,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在课外收集和分析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惯性现象,探究如何避免惯性之害和利用惯性之利,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潜移默化,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敏锐的把握时机,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只有具备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具备创新精神,但光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也还是“海市蜃楼”,不可能在发明创造中有所成就。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素材,我们要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适当进行有关科学史的教育,讲讲有关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故事。例如在演示讲解“地球形状和地球仪”时,向学生介绍麦哲伦船队的航海故事,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完成了第一次人类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球体的猜想。在讲解“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终于提炼出镭的故事。学生听后感触颇深,受益很大,既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起着潜移黙化的作用。

教师还可结合演示和分组实验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我国的创造发明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介绍我国位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新成就,同时也要讲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可激发他们立志创新,赶超世界先进的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
                   三、加强实验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一个人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的《科学》课改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演示实验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创造特定的条件,重现事物的某些现象,以教师操作为主,以学生集体观察为特点,以建立概念、总结规律为目标的实验。做好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学生正确、有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分组实验就是直接由学生动手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目的在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熟悉某些仪器的构造和原理,学会某些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某些药品的正确取用,学习和掌握某些物质的制取和性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某些物理量的测定,验证某些科学规律等。分组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开展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对于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教育家陈鶴琴指出:“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如用小刀、尺子、橡皮泥或泥沙做压强与压力和接触面大小有关的实验;用茶怀、厚纸、水、酒瓶、熟鸡蛋等做大气压强实验,让学生用身边的器物,配合教学内容,学中做,做中学,真正体味科学虽深奥莫测,但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点燃他们去探究和发现科学新知识、新规律的思想火花。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垃圾堆里找宝”,利用周围容易找到的可乐瓶、细铁丝、玻璃片、气针、弹簧、乒乓球、硬纸板、小木板等材料,动手动脑,制作水火箭、弹簧秤、潜望镜、小地球仪等同样可以达到上述目标,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改进实验评价,深挖创新潜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合理地科学地评价,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对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毫不例外地应改进原先的评价方法。
         我们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更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看他们能不能做完分组实验,更要注重他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掌握的技能技巧,有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设计能力。不仅要看他们有没有完成小实验、小制作、社会调查等任务,更要注重他们有否独特的见解,作品是否新颖、独创。随机发现有创见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对独特的见解、新颖的作品、创新的实验设计,要指导他们撰写科学小论文,促使他们超越自我,超越教材,更上一层新台阶。对有些书面考试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并不弱的学生,同样应不吝惜表扬语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发挥长处,在原有水平上更进一步。
总之,实验教学的评价要力求客观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在评价中充分显示个体的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真正造就一批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 科学《新课程标准》。
② 扬州大学葛建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参见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③ 王松泉、董百克主编《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