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部编教材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六上《童年》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龚雨婷
[导读] 2017年统编语文教材开始逐步落实,这一次的教材改革

         龚雨婷
         华漕学校 上海 201107
         【摘要】2017年统编语文教材开始逐步落实,这一次的教材改革,相较于老教材,更重视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以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名著导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成为教材中正式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名著阅读一览而过,没有章法,本文对新课改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扶手,助力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
【正文】
         基于语文“新浪潮”袭来。2019年上海初中各年级已统一要求使用新版教材。这一次历史性的教材改革,将目光重点放在了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根据课标要求,以六年级为例,每册安排一部名著。穿插在第三、第六单元之后,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录,而是成为教材中正式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通过思维导图式的专题任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名著阅读与思维导图的结合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大脑语言来思考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迸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阅读记忆,真正做到读,带着思考的阅读。
一、形式主义敷衍阅读的兴起——兴趣的缺乏
         学生从小学毕业,对于名著阅读的学习没有章法,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的阅读,一看完书就扔一边,不久连内容都忘了。对教师来说,由于教材刚刚落实,对名著导读板块的研究也不多,通常都是从阅读、摘录、写读后感的角度去学习,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活动设计较少。在这几次有关名著阅读的教学经历中反应出00后的孩子们对于这样惯例式的阅读,枯燥乏味的摘抄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甚至不愿拿起书去阅读。借助现代科技,互联网等工具敷衍地完成作业,脱离文本,没有自己的思考,造成作业表面繁荣的假象。
         这一切的根源是缺乏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缺乏兴趣,也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也是起初同学们对于名著导读作业敷衍应付的原因。
二、思维导图任务式阅读的崛起——动力的激发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为了让学生真实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结合书上名著导读部分的相关教学建议,设计了“绘制人物关系图”和“梳理小说情节鱼骨图”的专题任务。
         人物关系图要求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书中涉及的人物,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根据阅读中对人物的印象绘制人物的个人形象,抓住其特点,可简要概括人物主要性格。而“梳理小说情节鱼骨图”的专题任务是通过梳理阿廖沙童年经历,区分这些经历对主人公成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简要概括事件并标记涉及的人物。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阅读方式,任务发布后迎来的是他们兴致盎然的提问以及一个个小脸上流露出的跃跃欲试……这次通过思维导图式的专题任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成功跨出读的第一步。


三、思维导图任务式阅读的碰撞——思维的深入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思维导图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提供了智力的支撑。这两项导图专题任务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名著中的主要、次要人物关系和重要的故事情节,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对与主人公的正反面影响,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概括化的形象分析,建构自己关于这本名著的知识体系。
         以《童年》为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阅读写人为主的作品时,最主要的是从人物形象入手。需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社会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对人物进行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进行板块的分析与联结,通过想象力,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以下是静待花开后的成果收获:    
                                             图一                              图二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以立体的方式来与文本对话,整体把握的同时又能联系局部。一张思维导图是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表达,对文本信息进行捕捉,对关键词选取串联,对文本脉络展开梳理,将整本书“压缩”成一张图。从本次学生的导图反馈来看:对整本书重点主次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了关键词把握,导图简洁明了,构图精美,梳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图三,惊艳到我的一个作品,学生结合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抓住特征设计形象,有简要的性格介绍和经历概括……。看来思维导图式的任务阅读确有成效,能激发兴趣,驱动学生真正地去阅读。一鼓作气,及时反馈,加上课堂对于专题任务的分享。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对文本熟悉度大有提高。
四、收获与反思
         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其人文性与思想性密不可分,而探究性和创造性也是语文学科必不可少的特点。而思维导图是人类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打破思维束缚,从直线性到放射性的发散思维,将思维可视化,由点到块再形成蛛网状的知识框架,开启学生无限创造力。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中,以思维导图的专题任务进行驱动,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思维导图转变学生名著导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阅读一本书开始,学习阅读同一类的书籍,提高学习效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未来,将更多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设计思维导图专题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尝试与线上思维导图app相结合,探索名著导读学习的新路径,帮助学生形成序列,建构属于自己的名著阅读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玉美.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4):190
【3】谢赟.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书文摘.2019(06):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