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刘怡晴
[导读] 在新课改的广泛推进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

         刘怡晴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71)
         摘要:在新课改的广泛推进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学科内容的授课,同时还需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而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则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前言:生物科学探究的能力即就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提问、实验等过程而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一种能力[1]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具备这种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这一能力,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走得更远,挖掘生活中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奥秘。
         一、巧妙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无论是学科内容的教学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即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的生命起源等息息相关的有趣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探究其奥秘的兴趣,教师则可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提问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提问这些问题:“你是更像爸爸一点,还是更像妈妈一点?”,“孩子为什么会或多或少拥有一些父母的特点?”,“我们所说的遗传本质上是什么?”等。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自己与父母的相像程度来讨论,看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生命现象。很多同学都浅显地知道这是由遗传导致的,而至于遗传到底具体怎样来实现,则都不是很清楚。这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去结合课本知识来探究,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则恍然大悟DNA与遗传的关系,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通过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的引导,学生将逐渐体会到生物学科学习的乐趣,以及探究生物奥秘的意义,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2]。
         二、善用教学方式引导学习,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在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下,教师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善用教学方式来引导学习,让学生不仅从中知道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更让学生从中深刻地体会科学探究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乃至各个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动手参与整个学习的探究过程,才能真正的明白知识。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则需要采取过程引导的教学方式。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引导教学,让学生全方位的感受生物科学探究过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从内心充分地意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科学探究往往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协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则会享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会让学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只需要充分的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合适的场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真正的感悟科学探究。


         三、通过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其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因此,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师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合理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课的教学中,细胞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看见的,通过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细胞是如何分工合作的,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胞之间如何分工合作,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去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之间的流动。通过高倍显微镜的实验,学生则可以看到自己肉眼看不到的细胞,通过观察,学生则可以充分地理解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科学探究是一个集观察、提问、设计、讨论于一体的过程,每一环节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深度的实验的引导,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被逐渐得到培养。
         四、拓展课后生物学习内容,延伸学生的科学探究空间
         当然,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中,学习时间紧,如果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让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拓展课后学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后时间去自我开展探究,既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空间得到极大的延伸。例如,在《被动运输》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胞的被动运输,其被动运输是怎样完成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知识点。而仅凭文字与图片的展示学生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被动运输,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怎样的过程。为了得到结果,学生在课后往往会自己去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探究,而自己完成学习内容的过程,不仅需要他们有观察的能力、提问的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等。这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极大培养与提升。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充分的运用课后的拓展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在自我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其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五、开设定期反思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跟学科内容的学习一样,也需要一个定期的反思过程,只有通过定期的反思,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从而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改正。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开设定期反思学习内容,不仅让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内容,同时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反思中得到提高。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则可以开设一节反思课,让学生踊跃发言来说说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所具备的能力,以及这一阶段中哪些学习过程还需要改进。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再提出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中时刻反思自己,尤其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培养。只有做到时时反思,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一阶段的学习是否有所成果。常言道,温故而知新,只有让学生学会反思,才能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步步得到提高。
         结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科的内容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被极大的培养与提升,从而让学生受益终身。当然,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杨铭,刘恩山.生物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探究[J].生物学通报,2017,52(09):11-14.
[2]张秀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生物学观念:内涵、价值、内容体系及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9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