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李占益
[导读]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作用就是要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李占益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旧营乡新水小学 553519678115

         
         摘要:“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作用就是要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深造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责任。下面本文将对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性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行为习惯;养成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靠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通过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观察我发现,学校当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当然,这不全是老师的功劳,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中我注意到,他们很多好行为习惯并不是在学校养成,这说明家庭教育在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
学习主动,做事认真,积极帮助他人,并且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现一般,其主要特征是,如果受到严格的约束和较好的管理,他们就会表现得很好,与前面三分之一学生几乎无异;可一旦没有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管理,他们便会开始放纵,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受多种原因影响,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均表现得很差,具体表现为:衣冠不整,自由散漫,不讲个人卫生,听讲不够专心,学习被动,做事不积极,亲和力不够,班集体意识差,荣誉感不强,而且学习成绩迟迟上不去。
         二、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生成的原因
         当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不好做,原因来自多方面:
         首先,学生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差,很多不好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到了孩子。调查发现,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极少数可以达到高中文化水平,并且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进修,或者自我补充新的知识,哪怕是为了孩子。这样,他们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指导,特别是在道德、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其次,社会的不良诱导或导向,给学生的可塑性带来了消极影响。众所周知,小学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很多介入进可塑期内的外界因素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久和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电子通讯设备和互联网来完成,其中必然会有很多不良信息被传播,相比成人,小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辨别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他们更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对自己有用的,这便增加他们受不良信息影响,甚至被带坏的风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可塑性发生了偏差。
         然后,当前很多农村孩子缺少学习榜样,没有相对优秀,甚至是远大的学习目标,学生很容易在努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早些时候的孩子能够学习的榜样还有很多,如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等,但现代社会好像已经将这些英雄人物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五花八门的流量明星,这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完善的对策
         面对当前的情况,作为农村小学老师,在抓养成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育氛围的营造
         农村小学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和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在校园内设置醒目的标语、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然后开办校园广播沟通师生心灵,报道发生在校园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可以在校内公共卫生间里张贴一些带有幽默感的小贴士:“举手投足下、干净你我他”“你讲文明、我讲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等,使学生在如厕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言传身教,带动养成
         “身教胜于言教”,小学生学习新东西多靠模仿,老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并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示范的重要性。可亲可敬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接近、模仿,激励其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在认识到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后,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工作中努力做好表率,比如在教学中使用规范语言,进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劳动课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等等。除此之外,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便会深深感染学生。
         3.积极评价,引导养成
         实践表明,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在评价内容上,学校可以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模板,编制《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指标体系;在评价时间上,我们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评价,采用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在评价方式上,我们可以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另外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班级创星台”,颁发“五星” “四星” “三星”流动红旗,激励学生争先创优。
         结束语: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便对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教育措施,其行为依然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以身作则,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中坚持长抓不懈,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会逐步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富龙.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卷.: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5:154-155.
[2]王春冬.知行统一,评督合力——浅谈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华夏教师,2015(05):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