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聪 路洁 闫亚培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第二初级中学
互动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构建课前、课堂、课后的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与生本之间的多主体互动的课堂模式。该模式通过各种互动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的有效互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以课前预习为形式,开展教师、学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
课前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和学霸的引领学习,让学生深入地与课程资源开展自学与朗读,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目标与知识的联系。课前预习首先通过学霸群成员的集体研讨,形成课堂教学的思维框架图。其次,再结合前期研讨进行分工协作,制成课堂教学的问题框架。最后,再分头自主探究,形成学科思维导图,引导全体同学开展预习工作,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认知前提和突破方向,为课堂互动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在预习活动中,首先,通过周五学校搭建的学科培训平台,深入与课程资源对话,形成知识思维导图。其次,让学生精英团队人员进行交互式互动,推广校本研修的成果,引导学生开展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让学生全面开展课前互动,为课堂互动提供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二 课堂展示与反馈互动,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层互动
课堂互动是互动课堂的主体,它包括自主预习与预习展示,合作互动和反馈互动。首先开展自主预习与预习展示。结合课前预习,让多数学生掌握课堂的基础目标。通过预习展示,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进行去伪存真,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预习展示与互动是课前互动和课堂预习的反馈与检测。它让大多数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结合课堂学习思维导图完成预习目标,反馈预习中的问题,为课堂合作互动与展示提供研讨与交流的问题情况。
其次是合作互动和反馈互动。合作互动和反馈互动是课堂自主预习活动的延续,也是课堂互动的主要环节。合作互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该活动结合课堂的具体目标开展讨论、质疑和讲解等合作学习活动,实现学优生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同时,利用师生的相互研讨和生生之间的质疑、讲解等层次的层间互动,实现强强联合和强化互动,让小组成员理解和完成教学目标。然后,开展小组互动成果展示,各小组通过竞争展示和相互质疑,让知识在思维中碰撞,达成目标共识并去伪存真。在质疑与评价中产生创新的成果,实现知识系统化,构建脉络分明的双基知识体系。最后,教师结合展示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指导,如对共性问题开展讲解,对小组展示中的不足给予纠正和拓展,对小组中存在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与指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本质与根源等不同形式的引领与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分层互动,层层深化目标,突破重难点完成课堂既定目标,实现“让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发展”的双赢目标。
课堂反馈互动:课堂反馈互动是针对课堂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反馈与检测活动。我们结合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互动形式。
针对新授课采用阶梯练习的模式,反馈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为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形成开展有效的实践互动。对于专题课我们采用大招指引与展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方案,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讲评课,采用针对性训练讲解、知识网络化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小结活动等方式开展反馈。总之,课堂反馈互动是知识应用和能力形成的训练,也是对课堂目标达成度的反馈。结合不同的互动方法与评价模式来真实反馈课堂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互动中的展示,质疑和评价,深化课堂目标,激励学生认真总结得失,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 开展课后互动,深化课堂互动效果
课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拓展。通过第二课堂提高课堂互动的效率,深化互动学习成效。为了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展示的能力,推动课前互动、课堂互动、课后互动的立体互动模式的发展。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开展了以“晨诵”、“午播”、“晚领”为主线的大课间活动,阅读活动,并举办“三进”延时活动,以制度为保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互动活动。
为有效开展课后互动,我们对课后互动展示活动进行课程化和制度化建设,以各科的社团和课堂延时活动为支点,各科互动展示为主体,开展以促进课堂互动展示为目的的第二课堂展示活动。为了有效开展课后互动活动,我们严格制定了各项互动展示活动的年度规划。首先,每日一次的“晨诵,午播,晚领”活动。每天早上5:00---5:30,开展英语晨诵,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午播报:中午12:30---13:00,以语文学科为主,在语文学科共同体引领下,开展中午播报。 (三)晚领读:时间晚间5:30-6:00,以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开展集体领读。通过大课间活动为学生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强化班级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化合作学习互动模式,凝聚班级力量,提高课堂合作效率。
其次,举行每月一次的“三进”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走近大自然,实现学校的小社会与大社会的融合,让学生与社会和自然接触与互动,扩大自己的视野,逐步形成良好社会素养,早日成为高素质社会成员。最后,定期举行阅读展示活动、课本剧展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和一年一次的社团和延时活动成果的展示活动。通过这些专题活动不仅检验了大课间展示互动活动效果,而且为学生的课外互动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活动,逐步推进和完善了互动型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这些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艺,发掘潜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展示人才成长的沃土,成为提升课堂互动效率的强力助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课下互动成果的展示获得了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知识素养,形成了特长型的人才培养途径。
总之,课前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互动是互动教学的主体,课后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延续和升华。构建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学会互动、学会合作、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让学生全程有效地投入到课堂互动学习中,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人人都获得有效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最大的发展”的双赢课堂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知识和文化素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特长型人才。
(本文来自平顶山市教研课题《人本理念下初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GHYB—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