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李诗扬
[导读] 迄今为止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

         李诗扬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部,北京,100000

         摘要:迄今为止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世界电影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样的在技术上的发展之后,世界电影更是经历了世界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的世界观将就有不同的方法论,电影发展成为了电影史,是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应与延续。因此,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电影必然和人类活动和地理文化有了不可或缺的联系。然而,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但中西文化仍然有差异,不论是在政治,历史,经济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而电影则是更好的反映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过这百年的发展,电影所渗透的文化领域更加深入,电影已是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最好的反映。
         关键词:文化差异,历史文化,价值观

一:东西文化差异
1.东方电影文化发展历程(以中国为例)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每一个阶段都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面貌。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许愿“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从此,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诞生。主要的电影类型则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早期中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有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1931至1949年为抗战前后中电影时期,也是我国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一个跨越。由于当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败,公司老板改弦易辙和中共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使“左翼电影”兴起。随后又有“国防电影”的提出,也是与“国防文学”的口号相互呼应。接着便是有“软性电影”的干扰,这也是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干扰。在1946到1949年期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是抗战胜利后的现实主义电影盛行。中国电影在此之后又经历了解放区的中国电影和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2.西方电影文化发展历程
         西方电影文化在电影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实验。

在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推动了电影的发展,使卢米埃尔兄弟上首放影片。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很多对电影艺术发展有一定影响的人,像是鲍特,大卫格里菲斯,威廉逊等许多艺术家,为电影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960年至今,电影也在不断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二:电影《我不是药神》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电影简介
         首先,《我不是药神》的男主人公程勇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人物。在他接触到老吕这样的白血病人之后,发现了赚钱的机会,不久他意识到了自己现在所在从事的是违法的事情,出于自私他退出这件事情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老吕的死亡却泼醒了他沉睡着的人性中的善良。他依然害怕,但继续买药,即使在面对警察的追捕时,担心的也是拿到药的病人们。最终的结局,无数人的联名上书使得程勇被从轻处罚。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主角伍德鲁夫因为放荡不羁,不幸患上艾滋。为了生存,他前往墨西哥寻找医生,病情开始逐渐好转。但也让罗德鲁夫意识到了商机,开始以自用的名义将这种未经批准的药物带入达拉斯并开始向艾滋病患者进行贩卖。虽然这样拯救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却也与医院和政府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于是两方的矛盾开始愈加愈烈。
         《我不是药神》并不是中国版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两部电影只是在题材上相似,但是具体的内容还是有着天差地别。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看似在做着同一件事情,目的却大相径庭。程勇是一个典型的生长在森严法律的中国男性,规则意识强烈,然而最终让他打破规则也要去做的,并不是利益的诱惑,而是人性的善良,是一种情感上的因素。罗德鲁夫却是在获得自救的方法后,高兴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得到了拯救,更有了获得利益的渠道。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展现出了人对欲望的渴望,对利益的追求。
2.文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喜欢讲述人改变世界的故事,那么东方则是更喜欢讲述世界改变人的故事。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因为文化环境等原因造就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抗争,注重个体自由、敢于冒险探索这样的精神;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尽人事听天命,顺天知足的想法。《我不是药神》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两部影片中的人物对于这种差异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例,前文提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顺应天命这种思想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看不出丝毫。观看完整部影片我们看到的都是抗争,对生命的抗争,对政府的抗争等。像中国一样,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人更看重国家利益这种整体权益的思想在一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国人看来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3.东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本质
         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源自于封建时代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因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稳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着限制,并且通过各种渠道灌输给人们因果循环的思想,因此人们为了善报,自然不会去违背规则。
西方的文化是在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形成,那时的人民宣扬着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权力,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西方人民必然会产生一切以个体利益为根本的思想,在个体自由占据首位的前提下,即便是规则有时也要让步。
结语
在当今时代,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向着全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必定产生着交流与碰撞。越来越多的欧美电影融入了中国元素,中国电影里也能看到西方世界的影子,这就是文化交融得来的成果。文化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能够充分的尊重对方的文化,达成各方文化一起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