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主题 探索多文本读写结合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张茹珂
[导读] 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张茹珂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而阅读与习作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很多同学在阅读和写作中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何在多文本阅读中找到读写结合点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而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不同于一般的作文,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观点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所以教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立足单元主题,讲究由读到写的策略,随阅读进行练笔也是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促成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模仿训练是读写结合的起步
         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写和说,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了朱自清的《匆匆》以后,为了让学生由作者联想到自己,我让他们精读第三自然段,重点品读“挪、移、跨、飞、闪”几个动词,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表达情感的方法。接着结合实际提问学生:“你们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重点仿写一组排比句:“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在仿写训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课文学完,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同主题的《和时间赛跑》《北京时间——不到点》等多文本的阅读,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补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发展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的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的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比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人间真情的。当作者写到朝鲜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这件事时,文中省略了大嫂受伤养伤的情节。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大嫂倒在血泊中,后来怎么样了?通过联想让学生补充情节,并运用上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了巩固写法,课文学完,我补充了《上学的路有多远》《马蒂的圣诞礼物》《谁给了孩子天使的翅膀》等多篇文本让学生阅读,深度感受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学习写作方法。
         再比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感悟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单元中还有《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四篇课文的写作特点都是选择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学完四篇课文后,我为学生推荐阅读了《破釜沉舟》《毛遂自荐》《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几篇文本,通过圈点批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选取典型事件时,一定注重精彩细节的描写。生动的细节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也最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在学生学习到刻画细节描写的方法后,我又引导学生补写《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动作、神态、心理、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等细节描写。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在读懂了课文,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同主题的多文本拓展阅读后,运用学到的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把《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补充得很完整,细节刻画得很细致。通过补写训练,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有了推动作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改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迁移
          以课文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表现方法。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

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将事件表达得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比如,学了《赠汪伦》和《别董大》这两首送别的古诗以后,我引导学生查找更多送别诗进行阅读体会。比如,王维的《山中送别》、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系列送别诗。在充分进行同主题的多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此时,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首诗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主题的叙事文章。学生想象丰富,改写得生动具体。这种改写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能力。
          再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组成,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个自然段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记叙了一个代表人物的事迹, 字里行间体现了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学完课文后,我为学生推荐了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书,给出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书写读书笔记、展开读书交流活动。在充分进行多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法进行改写,要求是以朝鲜人民回忆中国人民志愿军往事的方式进行叙事。因为前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多文本阅读,做好了丰厚的读书铺垫,学生改写的故事很感人,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也很好地得到了落实。
         四、续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延伸
          教材中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用上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展开联想,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如在教完《穷人》一课后,我为学生推荐了《父母心》《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母亲的故事》,在多文本阅读中感受可贵的真情。然后引导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了喜欢的工作,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还有的同学这样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教材中可以续写结尾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凡卡》《灯光》《去年的树》等等,这些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异彩纷呈的世界。让续写这种写作方式植根于课文,落实于写作,延伸于生活,成为多文本阅读的“黄金搭档”。
         五、感悟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升华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研读课文后,引领他们进行多文本阅读的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多文本阅读的感悟。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拓展了《彷徨》《凡卡》《艰难的日子》等几篇文章,引导学生走进外国名著,感受名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情况和文中人物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写了命题作文《不一样的童年》。有了前面多文本阅读的感受,孩子们与小女孩、凡卡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对比描写。在写作中明白了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在作文中进行了呼吁:请大家共同关心帮助现实生活中穷苦的孩子吧!可见,小小的一个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心中引起了多么强烈的震撼,感悟让学生的读写得到了升华。
         课堂处处是作文,“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吸收得好,才能有利于表达;表达得好,反过来又能促进阅读的吸收。多文本阅读为学生打开了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大门,因为它直接触及到语文学习的两大重点——“读”和“写”,不仅让学生对单元中同主题的文章加深了印象,也掌握住了多篇文本中精湛的文笔和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