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背景下提高弱势学生体育成绩的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下)32期   作者:黄举胜
[导读] 在本文中,首先从体质健康薄弱学生问题分析方面具体分析了学生分析对象存在问题分析
         黄举胜
         福建省南安市芦塘中学   
         摘要:在本文中,首先从体质健康薄弱学生问题分析方面具体分析了学生分析对象存在问题分析,随后,在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探索及干预研究中,从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详细阐述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并进行具体分析及改变现阶段状况的建议,促进每一位学生在校园中受到平等且友善的对待,进行素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将体育健康之风吹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在校园生活中还给学生们一个健康的体魄。
         关键词:中考背景,弱势学生,体育,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体育在中考中同样占握着极高的“参与度”。虽然对于体育方面的重视度在逐步上升,但是,在中考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部分同学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维持正常的健康体育训练,导致中考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成绩并不是尽如人意,本文希望可以为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学生弱势对象存在问题分析
(一)体质健康薄弱学生问题分析
         体质健康薄弱学生往往存在三个共同问题。首先,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态度缺乏主动性,在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上,不想跑,不想动,即使在体育课上也往往是草草应付了事,体育活动也不积极参与全靠老师一人独撑,甚至是唱“独角戏”,更有不想参与便不参与的同学存在,长此以后发展,这类学生便成为了体质健康薄弱学生;第二,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过大,体育活动时间直接被挤占,学生们即使想参与也是“有心无力”,每天在教室里学习不参与劳动和体育锻炼,长时间恶性循环之后,学生注意力集中性下降,体质薄弱,发展下去便成为了体质健康薄弱问题学生群体;第三,现代化生活给学生发展所带来负面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偷懒的机会,出门有车,在家则有家用电器,人们徒步的机会和从前相比大大减少,家务劳动也替代了人们的人力劳动,体力劳动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学生更是其中的突出群体,在因前两个方面下所剩无己的体育劳动更是被减弱至几近为零,以上三个问题综合起来,如果长时间不得到改善的话,那么体质健康的学生也会一步步发展成为体质健康薄弱问题学生群体。
(二)特殊群体学生问题分析
         特殊群体学生是教育工作面向学生教育群体中存在的较为特殊的现象,与其它身体健康同学相比,这类同学往往需要更多的保护、关爱、理解以及尊重。在体育锻炼中,应该根据特殊群体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特质,制定其所处班级或个人的特殊体育锻炼方案,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干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或变化严重的,防止长时间区别对待后造成特殊群体学生不良的心理变化或在其内心深处营造不良情绪,造成抑郁、焦虑、狂躁、自闭等不同心理症状的产生。
二、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探索及干预
         (一)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在近些年学校教育发展进程中,因为时代的不断变化及应试化教育程度不断增强,许多学校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学校发展问题,在很多学校看来,他们认为智力发展是升学的关键,一个学校不同年份升学率的高低在主观后续招生条件及生源力量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向外界关注者直观反应了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这种思维的潜疑莫化之下,学校管理者们便从学校方面不断单纯单方面加强学生的课业负担,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视为是学校应试化智力发展教育中最终或唯一目标,导致现如今中国的各种大、中、小学校对于体育锻炼采取极其不作为的态度,表面上在扶持体育活动的增强与开展,实际上却任其自生自灭,听之任之,自由发展,后面发展更有严重的时候会将其他学习课时,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挤占本应存在的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本应得到身心放松的体育课便成为各种文化理论实践课的唯一牺牲品,有部分高年级甚至因为文化课业繁重、文化课知识讲解课时不够的理由直接取消体育课安排,任意缩减体育课课时安排,与此同时,学生处于限制下只能长时间呆在同一间教室不进行任何室内或室外活动,课间短短的几分钟休息时间也被拖堂及试题作业所霸占,长此以往,学生体质要求越来越低,综合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弱,体质健康薄弱学生群体占据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


其次从家庭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们都知道,在二十一世纪的家庭发展中一般都呈现“2+2+1”式排布,独生子女现象不断增多,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这种极高期待值的心理作用下,便会希望孩子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之上,完成自己曾经失误或遗憾的事物,“考高分”“上名校”的观念植根在家长心中,在重视文化课的影响下,体育活动的时间长此以往被上家教、参加补课班等活动挤占地所剩无己,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且独生子女在现如今家庭发展变化中也越来越娇弱化,各类学生在长辈溺爱的成长背景下逐渐养成怕苦、怕累、怕脏的普遍心理,关于家务劳动的动手频率也与从前二十世纪的学生相比大幅度降低,多在溺爱下日常性“养尊处优”,同时家长们在饮食方面却仍按照正常的体育锻炼消耗量为学生们制定饮食,学生在运动量极小的情况下每日摄入的营养能量丰富甚至能量过剩。更有一部分学生,即使参与体育运动,运动时消耗体力所产生的困倦感会极大化影响、降低学生体验的兴趣值,从而使学生在心底对需要流汗的体育活动产生厌恶、逃避的心态。这种种情况下,学生很少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更不用说能否达到足够的日常锻炼量,长时间恶性循环下便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严重下降,导致“智商高能,运动低能”现象的大范围产生。
(二)具体干预及建议
1、进行学生的心理辅导
         体育学科的锻炼设计,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使用外界辅助工具、进行方式、天气条件等必须考虑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根据材料、内容、环境进行实心球的学习、定位,并借助其它的内容逐渐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笔者在这里要提到的就是心理辅助。
体育是一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科,又苦又累是必然的,我们首先要矫正孩子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负面”心理,通过各种游戏和练习,学生可以克服学习困难,消除恐惧,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投掷乐趣,表现出适当的自信心,与同龄人合理分配角色,培养主动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行为。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呢?众所周知,投掷课的主要特点是趣味性低、能量损耗高,尤其是女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觉得身上大汗淋漓,又脏又累。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们的“表情”,感觉到达一定的“火候”时就可以停下了,千万不可以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那么停下来之后干什么呢?讲故事。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或者他们所感兴趣的武侠故事,让他们思考这些内容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侧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学生们进行实心球投掷学习中的“坚持”,促进他们更为健全的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2、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笔者认为,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是体育学习的关键,只有让孩子们首先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下一步的实际行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设计效果及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安全进行。以“实心球”举例: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原地练习投掷实心球的姿势,在主动投掷锻炼的帮助下,让90%的学生掌握投球的主要活动技能,了解两脚前后开立 .两手持球于头上后方,屈膝,上体后倾,两臂后引成满弓形、蹬地、甩腰、收腹、压肩、挥臂的一整套投掷动作,这个时期教师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们真正的运用实心球来进行实际的“操练”,仅仅培养、校正孩子们不正确的投掷方法,让他们对于实心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交流”。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直接进行现场投球的现场训练,在实心球“上手”之前还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肩部、颈部的活动和拉伸,让学生先“打开”自己的身体,防止在后续的大量运动过程中受伤,我们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掺杂一些与实心球相关的内容,将训练的运动量控制在40%到50%,达到课程设计的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让学生们在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实心球的相关技能,培养学生对实际球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共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与此同时,在正确的引导之后,课后的“反馈”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而不是“教完就万事大吉”的这种恶性思想,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可以逐渐的“看到”他们有经验和意识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消磨”体育课的时光,将体育锻炼做为逃避文化课程的一个“手段”或“借口”。因此,中考前提下的课程改革还需要下大力气,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展现自己全部的光芒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梁志成,周升龙.中考模式下初中体育与健康实心球投掷技巧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
[2]李礼. 提高初中生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的方法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8) :200-20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名称:中考背景下提高弱势学生体育成绩的探究与实践,立项批准号:FJJKXB19-8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