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波
单县南城第一小学 274300
摘要:不管在哪个教育时期,知识传递都是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使命。民俗不仅蕴含着各个地域人民的劳动智慧,还蕴含着各个地域的文化知识,因此,本文重点以,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相关分析。
关键词:民俗文化;导语学习;朗读讲解;拓展延伸;作文教学
我国的民俗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瑰宝,还塑造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态与人格、行为与思想。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同民俗文化本质上十分契合,因此语文学科必然会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途径,为此教师就要注重在课程资源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
一、关注教学内容,系统开发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在语文方面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我国资深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联合编排出来的,所以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仅巧妙,其覆盖面积也较为广泛,为此教师就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系统性的开发教材中的民俗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品质、在科学文化方面的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从礼仪、劳作、信仰、时节、建筑等方面开发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内容,有关礼仪民俗的教学内容有,小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有关劳作民俗的教学内容有,小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3的《葡萄沟》。有关信仰民俗的教学内容有,小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有关时节民俗的教学内容有,小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5的《难忘的泼水节》、小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有关建筑民俗的教学内容有,小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1]。
二、渗透民俗内涵,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終
(一)导语学习中引入渗透
新课导入作为一节新课的开端,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导入环节还能够带动学生在民俗文化方面学习的兴趣点,为此,教师要想实现良好导入,教师就要注重导语设计,只要导语设计的巧妙,就能够带动学生在语文方面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深处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实现深入阅读。
例如:在进行小学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5《难忘的泼水节》的实际教学时,为了带动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设计出具有感染性、教育性和激情性的导语,如: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在这百花齐放下,每个民族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像彝族火把节、藏族赏花节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傣族的泼水节,感受着傣族带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吧!通过这样的导语设计,学生们就会加深对我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的认知,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2]。
(二)朗读讲解中引入渗透
不管是散文、寓言故事、古诗还是记叙文,都需要在朗读讲解的过程中加以落实与贯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以生为本”。
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以情激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讲解的过程中感受到爱憎分明,以此引导学生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具象化形象展开分析,如:具体情节、主要人物、总体事件、语言环节等,以此为学生充分剖析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们的深思。最后教师可以在朗读与表演的辅助教学下,强调朗读语气、语调,把握词语和语句间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以此从朗读中感受隐性情感内容,体会民俗“道”之所在。
(三)拓展延伸中引入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十分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曾明确表示:从形象方面来看,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的转化,可以被看成一种由行为到习惯的过程,且在行为与习惯之中能够透露着学生的已有经验、个人态度与深刻情感,所以拓展延伸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中华民俗内涵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和课外阅读有所衔接,还能联系生活经验,并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
例如:在进行小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的实际教学时,教师在基础性内容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先向课外阅读延伸,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查有关圆明园毁灭的那场历史性战役、事件,促使学生能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之后教师可以向生活经验展开延伸,让学生们思考一下,圆明园中的铜首会不会在岁月中锈迹斑斑?最后教师可以向社会实践展开延伸,让学生家长在假期中带学生们去圆明园实地观摩,并写观后感,以此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潜移默化的掌握圆明园民俗文化。
(四)作文教学中引入渗透
在作文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是最直观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记忆,还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见解与看法。
例如:在进行小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教材内容出发,让学生们了解北京是如何过春节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春节习俗”为作文题目,写一些除了文章中的过节形式,学生们还知道哪些地方过春节是不太一样的?以及自己过春节的一些古诗。通过这样的教学段,学生们不仅会良好的掌握民俗文化,提升在作文方面学习的综合质量,还会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情怀,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生活、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
三、开发小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们在民俗文化方面学习的兴趣点,感受不同民俗的文化面貌,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们喜爱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开设民俗选修课程,以此满足学生在民俗文化学习方面的兴趣需要[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古国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地域精神的基骨,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学习和弘扬的宝贵财富。小学阶段语文方面的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文化的初级时期,所以民俗文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芳.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J].教师,2018,(12):47-48.
[2]李梦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初步实践[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8,(7):123-124.
[3]许惠萍.语文教学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融合的初步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31.
[4]张玉红,王俊霞.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