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
张家川县马鹿镇中学 741500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加之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要求强大逻辑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而发展为以塑造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与探索问题多解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本篇文章将具体分析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现实原因,并详细阐述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现实依据;培养措施
引言
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等认知能力,加之数学本身就是塑造学生逻辑与创新思维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其逆向思维思维等高阶认知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吸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形式逻辑与逆向等思维能力的培育。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究并优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切实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及整体数学素养。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现实原因分析
(一)该能力对学生成长具有巨大价值
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逆向思维能够辅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数学基本思想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又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夯实知识基础,促进其建立严谨的数学知识体系。除此之外,逆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多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并能够逐渐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帮助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何种问题。
(二)降低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
首先,尽管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大部分教育者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一旦将本就抽象的数学知识囿于说教型教育模式下,长此以往便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等消极心理;其次,就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状况而言,教师并不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仍处于碎片化阶段,其缺少深化理解知识内容与灵活运用数学思想的知识储备;最后,教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致使其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而忽视了自身探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陷于封闭而难以形成逆向思维能力。因此,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够有效降低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切实提升教学品质与促进学生成长。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探究
(一)设计开放性课堂问题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
数学本身就是通过对问题的解答而理解证明其中的理论,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塑造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巧妙设计各种问题场景。譬如,老师在教授“轴对称”一章知识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何设置情境让同学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特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应生活物品的图片,让同学们寻找所有图片的共性,从而使其理解抽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鼓励引导学生举出更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生活用品。在这样的问题创设场景中,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思维拓展,丰富思考与讨论可以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同学们不仅深入吸收了基础知识、加深了其应用理解,而且更进一步塑造了其逆向思维能力。
(二)利用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小组讨论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在思维碰撞中训练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多次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使其在讨论中充分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疑惑,实现互补式学习。这类小范围的学习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使其发表自己的想法,更有力地训练其逆向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相互讨论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问题思路,这样的思维共享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机会,为其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训练其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喜好,努力创造更多数学知识的实践项目。使同学们能够在这些实践项目中,加深对数学逻辑体系的理解模式,充分活跃其思想,塑造良好的逆向思维。譬如,老师在教授“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依据该节内容的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老师可以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使其基于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绘制相应图形,并鼓励引导学生探究是否存在更多的位置关系,通过此种实践可以极大开发学生的思维域面,为其逆向思维的优化提供广阔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逆向思维水平能够对学生成长产生巨大实践价值,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为其创造实践应用空间等方式逐渐塑造其逆向思维,并逐渐提升其数学素养,最终切实促进学生的长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金叶. 行成于思——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 高考, 2019(15):170-170.
[2]白莹.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 000(0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