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爱芹
单县南城明德小学 274399
摘 要:数学是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也是对学生非常重要的工具学科。作为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让数学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不断地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仅靠数学教师的知识传播,更多还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优良习惯,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显著增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一直比较注重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部分教师也没有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1]。然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繁杂,只有直接性的学习,而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数学学习就像是“无本之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提升与转变,这对于传统思维的突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学生无法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怎样更好地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数学问题。与此同时,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一定要重视和关注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2]。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实物,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出现的三角形物体,以此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形象认知。然后,提出相应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叫做是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够大致认知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
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之下,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接受性学习。这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主从教学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发表自身想法的情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有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促使学生进行相应学习。并且通过问题的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同时,通过提出的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态化和趣味化,更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在问题研究中自主攻克知识难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先出一道数学题,如小明每个月大概会跑36.8千米,那么小明大概每周会跑多少千米?(按照一个月四周计算)学生先列出相应公式,即为36.8÷4,那么这个算式是属于小数除以整数,该如何进行计算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先将36.8千米换算成36800米,然后,36800÷4=9200,即为9.2千米[3]。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来源于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的好奇与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产生研究与模仿的兴趣。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良好习惯,小学生难免会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此时将问题进行及时地记录,并且在后面附上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更能够促使其解题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部分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运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或是事例,可以更好地促使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将自身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过程进行记录,由生活中的数学书来发现“毫米”的存在。接着,小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测量的其它物体记录到数学日记中,以此丰富其内容,并且有助于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五)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将原本机械化、单一化的数学知识学习转变成有趣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实践活动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探究性和教育性,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逐渐发现数学知识中的奥妙,并产生探究的内动力,由此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增强[4]。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运用卡纸、剪刀等工具,制作出相应的纸质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小学生先是剪出了两个圆形,一个长方形的卡纸,然后将长方形卡纸卷起,最后粘贴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模型。通过这样的制作过程,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圆柱体的特征,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同时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环境、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娜.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70-71.
[2]高玉奇.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探究[J].学周刊,2020(33):47-48.
[3]蔡宝珍.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探究[J].考试周刊,2020(94):57-58.
[4]胡海燕.谈小学数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