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望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12
摘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应用题,通过解答应用题,他们能够对基础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还能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拓展。教师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应该注重向学生讲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解答应用题,进而使他们爱上数学。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策略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学会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学会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课本与实际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教会学生主动找到问题和答案,而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逻辑思维和探索精神上。
一、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审题马虎,缺乏审题习惯及方法
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没有仔细审题的习惯。即这类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对于题目基本上都是囫囵吞枣的读一遍,一遍结束就会提笔进行解答,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最终得到的答案都是错的。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应用题进行讲解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严格要求学生的审题方式,这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形成正确的审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错误。
2、检查习惯的缺失,缺乏反思和评价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所以在做任何事上面相对来说都会比较马虎。对于解答应用题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抄错题目,或者是写错数字、计算错误等情况。而经过调查结果可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不会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二次检查。即使学生在解题完毕以后还有充裕的时间,那么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静静等待规定解题时间的结束,根本不会主动进行检查。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平时所关注的就只是学生的最终解题结果,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习惯也没有过多要求,所以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并且教师首先要注意帮助学生能够认真审题,通过审题掌握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以此分析出题目的含义。学生要在审题的过程中结合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标记,再结合实际问题来厘清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顺利展开解题活动,并且达到较为理想的解题效果。
如下题:
例题:小明家里新买了一桶油,小明的妈妈做饭时用掉了这桶油其中的加两勺,这时这桶油还剩下,那么这桶油最开始可以装多少勺油?
在解答这道应用题时,教师首先便要引导学生结合题目认真审题,并且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以此形成相应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反复的阅读题目之后很容易便可以找到解答此题目的切入点,即在小明妈妈做饭过程中所使用的每勺油在整桶油中所占的具体比重,因此,便可以将每勺油的量设为X,而将整桶油的量设为1,这样便可以列出算式2x++=1,也就能够计算出x的数值是。接下来,便可以根据小明妈妈做饭时具体使用油的量来得出算式2÷=8,最终得出这桶油一共可以装8勺油。一般情况下来讲,这类分数问题都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时浪费时间较长并且较难理解的应用题类型,而由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结合题目进行分析能够简化学生解题所运用的时间,这样更容易达到理想的解题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2、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小同的结题办法,真正实现算法多样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小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小同的发展。
例如,“笼子里有鸡和兔共18只,共有52条腿,求鸡和兔的数量。”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假设笼子里有18只鸡,这样一共便有36条腿,比题干要求的少16条,然后用兔换成鸡,每换1只便多2条腿,一共换几次便能达到52条腿?也可以假设笼子里有18只兔,这样便会有72条腿,比题干要求的多了20条腿,然后用鸡换兔,加换1只便少2条腿,一共换几次便能达到52条腿。以上这两中角度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引导学生通过小同角度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并且有助于学十思维能力的提升-
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
发散性思维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应用题中存在大量一题多解的题目,这类题目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能解对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变相思维的习惯,即换个方向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
例如:同样是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上,还是列举“小明和小红两家相距60千米,小明和小红约好同时从家里出发,1.5小时之后两人相遇,其中小明每小时走25千米,问小红每小时走多少千米”这道应用题,在学习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学生的惯性思维都是采用方程的形式来作答,设小红每小时走x千米,则列式为25×1.5+1.5x=60,解得x=15(千米)。此时我引导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解答或者小组讨论,学生再思考又给出了不用方程的解法:60-25×1.5=22.5(千米),22.5÷1.5=15(千米)。通过长时间的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了变相思维的习惯,在解决应用题上习惯性换个方向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同时应用题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解答应用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而使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对应用题进行探究,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8,(1):47.
[2]张景宣.浅谈如何解析小学数学应用题[J].情感读本,201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