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李正荣
[导读]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鞭策和辅导不能时时伴随

        李正荣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七小学  551500
        摘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鞭策和辅导不能时时伴随,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这就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性。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形成自身的数学思维,并不断尝试,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而言也具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日后自主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此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提升学习能力 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项相对特殊的学科,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且复杂,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逻辑性较强。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往往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想象力发展尚不完善的学生而言,通过教师抽象的讲解理解数学知识。就需要从学生学习力方面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快速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实际上,数学与问题的联系相当密切,教师在课堂上应让问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时刻保持活跃的思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时刻保持较大的学习热情。但是也要注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积极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为例,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对小学生而言是相当抽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记忆,那么在遇到问题时很难灵活运用知识。因而笔者先是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小纸片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要求学生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后提问:“长方形的几条边各有什么规律?”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了自主探讨、交流、归纳、总结,最终也找到了长方形四条边的规律,之后学生也能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掌握的知识点也更加牢固,同时还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生活案例带入数学教学,引发生活经验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看似抽象复杂,但是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例如,在《平行线》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绘画平行线,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概念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中相互平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画平行线的步骤来展开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如何制作出两条相互平行的线,但是学生却无法明白平行的内在原因和条件,这样就导致学生只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表面意思,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研究。那么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学生就会发现无论自己如何仔细自己所画出的直线都不会是完全平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案例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为学生讲解画平行线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演示开关窗户的过程,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窗户的两条边框是完全平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保证了窗户边框的平行?”学生就会很快发现是由于两条边框在沿着另外一条边框移动,也就是说一条直线沿着另一条直线移动,那么最终得到的直线必将会平行于初步的直线。这样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知识,加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从源头上把握数学知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且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中,如此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利用了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视频动画给学生展示了圆的等分切分的过程,之后让学生以这个视频为基础发挥自身的想象,思考哪个图形与长方形更加接近,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为基础求出圆的面积,如此也能达到预期的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目的。
四、重视学法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不仅是数学教学的要义,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得法”,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材《读数、写数》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几种颜色的纽扣,数一数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学生探讨交流后汇报结果:黄色纽扣有40粒,蓝色纽扣有27粒,粉色纽扣有33粒,教师给予赞赏的目光继续问:那么你能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40、27、33吗?提出问题后,教师先示范40用小棒和计数器的表示方法,再鼓励学生尝试表示27和33,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最后,教师就可以讲授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读写,不仅攻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使学生知道了数位的排列顺序,习得了正确的读数、写数方法,从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五、优化课后作业,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与统计数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回家或自主统计家中每天的晚餐费用,并且详细记录自己家中晚餐吃的什么,每一道菜原材料花费了多少钱。改变传统课后作业完成形式,开放式的课后作业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家庭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金钱意识和统计能力,学生认识到统计知识的原理,从而提高了数学知识的掌握。
结束语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以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特点等为基础,从多个角度着手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有效结合知识与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华琴.如何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力[J].亚太教育,2019(01):57.
[2]丘长秀.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6):53-54.
[3]雷晶,靖国平.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7,40(05):19-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