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谭苗
[导读]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谭苗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沙村学校  537127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鉴于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背景;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教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创建更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达到加快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本文将重点探究在信息化大视野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实现小学数学在教学前进道路上的突破。
        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数学这一整体的课程学习都是理论占据绝大多数的,很少会有其他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现。数学的学习主要靠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也只是解惑作用,通过一些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定义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思考的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来讲,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之前迂腐的“灌输式”教育场景,将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运用到教学中,解决了之前教学形式贫膺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对于知识的讲述方式,也有了多种形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通过一些动态的视频演示,将一些包含理论知识的相关视频或者微课等进行播放,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对于信息化技术教学来讲,它并不是现有的可以直接进入课堂的,老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找到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化教学之间的平衡点,合理利用这个平衡点,正确地进行选择,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根据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和老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情况,不仅仅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长处,也要发现信息技术教学所带来的不足之处。在经验中不断地进行总结,找到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塑造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1、建立空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难以培养的能力,许多学生对空间与平面图形一头雾水,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最优方式是采用实物教学。但是,在实物教学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实物大多是实心的,学生对几何体的内部构造与形状难以想象;又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几何体大多是以具体图形线条的方式存在,而实物教学模糊了几何体的线条。

但是,这些图形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便可以很好解决,教师可以采用三维图像教学、动画图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初期就建立起坚实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几何学习铺平道路。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为例。在教学本章时,教师最优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教师需要在课下预先找好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三维教学动画,之后进行合理的课件设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正方体的棱长等基础图形知识。之后,在三维动画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这样的立体图形动画的教学,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坚实的图形几何模型,从而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
        2、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3、简化抽象问题
        抽象问题是教师难以准确给学生清楚解释的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让教师苦恼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讲授抽象问题,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有时也难以发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和传统的数形结合教学结合,双管齐下,帮助学生解决数学抽象问题。
        以常见的“相遇问题”为例。教师在解释相遇问题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图画,以两种小动物为对象,使其从A、B两地相向出发,演示其相遇、相离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态图像的变化,对相遇问题中时间相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之后,教师再适时以数形结合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一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出现利与弊的分野,在于教师能否恰当地使用这一教学工具,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小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技术与小数学教学结合的方式、时机、内容,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能力,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薛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途径[J].华夏教师,2017,(11):20-21.
[2]李龙和.信息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时效性[J].中外交流,2018,(52):4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