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永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沿海校区,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以及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所蕴生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学生们正处在打牢基础、开拓思维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们在数学科目的讲授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现分而教之。基于此,本文从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实质作为切入点,进而探讨了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可行性,最后给出了分层异步教学法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法;可行性探讨;实施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力水平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接触数学学科的开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起到奠基性作用。同时数学也是小学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学是一切的自然学科的基础,所以在此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尤其在小学数学学科之中,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极其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的。针对这一现象,将分层异步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实践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能力,划分不同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将各层次的教学重点突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含义以及实质
分层异步教学方法指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将同学们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内成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小组间成员合作学习,一同思考,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学习氛围。教师再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差异性,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之中可以学有所获,掌握小学数学基本技能。
分层异步教学法实质上是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转变为了由“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师生互助学习”的翻转课堂新模式。在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前提之下,引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小学数学科目实施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可行性探讨
2.1小学数学课程适合开展分层异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程与相对枯燥的高等数学大不相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更注重于教学的开放性,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课程相较于中学数学课程,生活化的趣味内容较多,繁琐抽象的代数几何内容较少。比如抽屉原理、鸡兔同笼等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兴趣需求的学生,基于以上,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较为适合使用分层异步教学法进行学习。
2.2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决定了分层异步教学法的重要性
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十分的迅速,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比如,可以将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愿意探究兴趣问题的学生分为A组;将学习能力一般,欠缺发散性思维,但是可以做到自觉学习的学生分为B组;将学习能力一般、学习基础较差、日常表现较差、不能做到自觉学习的学生分为C组;最后将学习能力差、智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学生分为D组。进行分组后,针对每一组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布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让不同综合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就是由学生的多元化差异所决定的分层异步教学法的重要性。
3.小学数学科目实施分层异步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3.1将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上文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同一班级的同一课堂之上,根据不同组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可以给A、B组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数学趣味题目作为课后思考作业,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C组的学生制定适当、适量的课后练习题,循序渐进,逐渐提高标准与要求,目的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D组的学生布置针对性的复习任务,主要是对于各个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与反复吸收。这样,通过分组,给每一组学生布置不同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不断进步。
3.2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做到分层教学。针对于A、B两组学生,应该在课上少讲多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遇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进行探讨,目的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C类的学生,应在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前提之下,以课本教材为主,将课本上的例题以及精炼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有效吸收课堂知识后,鼓励学生针对课本上的提高题进行自主化的选择性练习。针对D组学生,更应该重视夯实基础,反复巩固基本概念,万万不可在教学之中盲目冒进。
3.3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的分层
在对于课后练习的布置时,需要根据层次化设计原则,针对不同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课后习题。这种课后习题的布置选择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当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后也需要适当的加大课后习题的难度以及数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不宜布置难度过高的课后作业,这样会引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导致学生厌恶数学学科,也不宜布置过于简单的课后作业,这样会导致学生骄傲自满,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比如,可以将课后习题布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题、第二个层次为选做难题、第三个层次为具有发散性的趣味思考题。第一个类型的题目需要所有学生都可以掌握并完成,第二个层次是需要BC类学生共同探讨并完成的课后题目,第三个层次为留给A组学生的思考题目。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难度合适的题目进行课后练习,通过合理的课后练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批解答,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解决现阶段学习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4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分层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也应该做到分层化处理。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学科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尊重个体学生的差异性,针对D类学生,当他们在学习之中取得进步,可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该主要以表扬以及赞许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万万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对于中层次的B、C组学生应该是以激励为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基础较好的A类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通过教学评价,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分层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之中找回自信,同时找到自身学习过程之中仍存在的问题,万不可仅根据考试成绩简单排名后,对学生进行单一化的评价。
4.结语
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重大考验,教师只有自己不断实践,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才能更好的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小燕. 运用异步分层教学法 提高课堂效率 [J],中小学电教,2011(9)
[2] 王燕. 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的实施 [J],师道-教研,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