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程
浙江省新昌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5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提升高中教师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若能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有效的德育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他们之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将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秉着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激励策略教学模式,激励策略也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心理规律,找寻到班级管理中现有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丰富教学手段,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对高中教师来说,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教师都为了提高这一理念的教育成效而身心俱疲,可最终成果仍然不尽人意。因此,高中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采用“激励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策略”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决定。高中阶段的学习离不开争分夺秒,学生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每天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学生性格、思维非常敏感也很脆弱。在教育教学中,高中教师应当采用积极向上、唤起学生热情的教学方式,“激励策略”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从德育教育自身的角度来决定。高中教师实施“激励策略”能够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育人优势,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能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一、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氛围不够浓厚
事实上,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高中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下去。但是,我国当前很多高中学校的德育氛围并不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当前,大部分教师的应试思想较为严重,在教学中,他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上,未能对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水平提起充分重视。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的德育水平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高中生的好奇心较强,但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无益于自身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德育内容较为空泛
部分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所选择的德育内容较为陈旧,这些案例很难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有效性。此外,部分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会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学生,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但是,高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很难理解教师的德育教学内容,这也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德育方式不够科学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部分教师并未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到自身教学工作中,他们常会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高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他们对这种说教式教学非常反感,这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会造成不小影响。此外,当部分高中生犯错时,部分教师会对学生冷嘲热讽、严厉批评,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学生改变缺点,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相反的效果。
二、激励教育在高中德育中的意义
激励教育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坚持不懈的信念,拥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在课堂中表演良好的学生及时肯定,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以此激发出学习的热情,不由自主的便投入其中,突破自身的桎梏。当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后,他们的内心便会激发出强大的学习与生活动力,遇到困难后能够及时勇敢的面对,不逃避、不放弃。学生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分辨是非,不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客观公正的看待现实问题,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高中德育教学运用激励手段的对策
(一)结合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
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采用激励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鼓励他们参与到日常的活动当中,比如运动会、绘画才艺比赛及歌唱活动等。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使其为班级争光后可以获得应有的荣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敬老院照顾、看望老人、进行植树活动、宣扬法治精神,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当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时刻被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得到锻炼,明白事理,养成良好习惯。口头上的德育说教与激励对学生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只有让他们进行切身的体验,才能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高中学生大多都是非常感性的,因此教师想要在激励中提高德育成效,就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充分遵守班级中的规章制度,在细微的事情上对学生进行夸赞,比如讲究卫生,帮助同学和节约用水等。教师要将学生在这种小事中所体现的品质剖析放大,让其他学生去学习效仿,提高德育激励效果。
例如,教师在日常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之中,并为学生准备他们喜爱的精美小礼品作为奖赏,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分别准备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拼图模块,让学生积极参与模块拼图大比拼的活动,看谁拼的又快又准确,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还能够从中学习地理知识。当活动结束后,无论学生有没有拿到名次,教师都要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将之前许诺的小礼品送给学生。而那些没有主动参加的学生便会产生遗憾和后悔的心理,在今后的活动中更会积极踊跃参与。
(二)制定激励措施,及时有效奖惩
高中德育实施激励策略的目的便是要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培养良好的精神与品质。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使其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激发出主人公意识,为其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继而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还要采取相关的激励措施,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起到榜样的带头作用,调动出参与的激情,构建文明且和谐的班集体。高中教师要掌握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水平,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人格与伦理的差异分类,依照着不同的类比对学生进行激励。
例如,当教师面对那些没有上进心的学困生时,便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德育目标,在日常小事和成绩进步等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与表扬,减少对这类学生批评的次数。有专家统计过,教师对后进生的一句不满足以消除掉对他们的十句赞扬。他们的内心是非常脆弱且带有一丝自卑的,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心理的辅导相结合,提高自信心。而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教师除了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定制出较高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褒奖,促使该类学生在全面理解并掌握教材的同时,能够拓宽课外知识,提高核心素养。高中教师要秉着奖罚分明的原则,奖又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这两大方面。教师物质奖励的经费可以从班费中出,班费的获得方式可以由卖饮料瓶、旧书等方式获得,利用这一资金购买一些小型的商品。奖品的购入要符合学生的个人需求,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挑选,只要跟生活与学习相关的均可。例如,钢笔、海报、球衣等。在精神鼓励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认可,多进行口头的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感受,继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优秀学生继续保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秉承着立德树人理念进行德育教学,坚持做到结合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制定激励措施,及时有效奖惩;强化德育意识,营造班级氛围这几大关键方面,使学生了解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提高综合能力,使其高中学习生活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何雄志.巧用激励策略 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8):159.
[2]陈志军.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14):161.
[3]郑秀娟.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华少年,201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