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引导学生“协作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茆峰
[导读] 教师在组织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
       
        茆峰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教师在组织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忽视合作的实效性、趣味性,要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美术课堂小组合作要以生为本:合作的组织上,分层次有梯度;合作的形式上,先自学后指导,主体彰显,主导到位;合作的评价上,有参与有互动,引入竞争,个性评价。创设这样的“协作式”教学,能激发学生资助探究的动力,趣学益彰。
        关键词:“协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备受瞩目。“小组合作交流”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小组合作交流”是否真正实现了“合作学习”呢?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趣味合作学习”呢?这需要教师借鉴科学的、前沿的合作学习理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实践探索。
        一、“合作”课堂——相映成“趣”
        说到合作,教师总是简单地将前后桌一组合就形成了所谓的合作小组,同时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久而久之,课上必然出现学生疲于应付的状况。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运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呢?
        (一)分组前,引趣于说
        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言:“‘合作学习’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我们可以从课外的合作游戏以及团队展示入手,培养平等自信、积极互赖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认同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和周围的伙伴进行平等的交流。
        (二)分组时,引趣于助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班主任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在美术教室中,一般情况下,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按照教室里的小组就坐。但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养成合作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竟聘8名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成立学习小组。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起个组名。
        (三)分组后,引趣于做
        1、建立小组合作机制,寄趣于炼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逃避责任或只是装装样子,凑凑热闹,他们很少动脑,也很少开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小组成员必须进行详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考虑。
        2、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寄趣于学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表面看来热热闹闹的,实则没有思维撞击出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如何扭转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呢?可采用以下方法: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教《飞天》中,刚开始,学生对飞天很陌生,对飞天的画面不能够理解。我建议小组成员通过课前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反馈。
        生:我代表我们小队,带领大家一起欣赏飞天中的裙带,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飞天的姿态很优美,包括了裙带。
其他同学进行欣赏。
        生:裙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刚开始粗粗的裙带到细细的裙带,说明当时不同时代的画家有不同的风格。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当时背景去分析画面。
        (2)深入理解互动。
        在教《小陀螺,转呀转》中,通过学生的提问式互动来推动合作的有效性。


        生:在这里,我们小组有一个疑问:怎么样固定转轴和转面?谁能帮忙解答?
        其他组员解答: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我们在转面的下方可以用合作的方式用双面胶把转轴和转面形成“+”字形或“Y”字形进行连接。
        3、建立常用教学约定,寄趣于守
约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的,得到教师和学生一致认可的一种承诺,也是学生行为的准则。它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及日常学习的效率提供帮助。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自我管理,守纪律、守法则。比如,在一年级时可以用儿歌来培养学生汇报交流时的习惯。
        二、合作形式——意“趣”相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出示某一内容,学生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只待预先设定的时间一到,便汇报交流试想,教师备课,还有教参等参考资料辅助,要完成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若只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真的能搞定吗?更何况是学生呢。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我们尝试让合作学习内容前置,并在合作后进行指导。
        (一)先学后导,妙趣横生
        1、前置到预习时先学后导
如学习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良渚古玉》时,良渚古玉内涵博大精深,要想在一节课内将古玉的所有方面都诠释出来可能会来不及,所以我在教学时,事先把研究良渚古玉的各个方面罗列出来,再请每个小组就其中的一处特点进行多方面、多渠道地深入学习。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这样会更有效果。
        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上网找资料、问家长等形式进行“课前备课”。等到下一节美术课时,各小组把讨论结果以便利贴的形式交给教师过目。教师过目的作用有一是教师把关,看看有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二是为教师的“后导”做铺垫。详见学习研究单:
        2、前置到第一课时后导先学
        在学习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悠悠老街》的时候,先带领孩子们进行第一课时地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老街的人文历史,在课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进行对老街的拍摄、写生等。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可以将小组成果进行展示。
        (二)合作后导,别有风趣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并不能“享清福”,相反,教师要关注的点更多了:不仅要关注学生听讲是否投入,更要关注学生上课是否有效;不仅要在学生理解不足时参与补充,更要在汇报堵车时进行疏导,保持课堂通畅。这比教师自己上课更考验人。教师应在努力追求创新形式的同时,保证传统课堂教学的成效。这取决于教师主导的质量。教师通过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课前和各小组沟通,可以较好地实现主体、主导的融合。
        三、合作评价——情“趣”相得
        (一)要“我”评价,触“趣”于竞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结束某一合作内容汇报后,学生便可得到相应的加分值,同时教师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如本班最初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建立组际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每月还进行“小队之星”的评比。
        经过适时适度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每次合作后的评价都一成不变,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他们会觉得乏味。因此,要创造性地进行合作评价,才能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二)“我”要评价,触“趣”于美
        除了传统的评价方法,我们还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创造性地穿插学生的个性评价。如在学习《绿色家园》后,小组合作制作绿色家园,并将作品进行展出。每幅作品下附有张便利贴,以方便全班学生参与投票。每位学生认为哪组好就在哪组的便利贴上留下学号,最终得到票数最多一组的作品被评为优。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形式主义,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