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燕
广东省惠州市第七中学 516000
摘要: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启动问题是一种高频的教学现象。在语言课堂中,问题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和简单的话语类型之一。因此,从有效教学角度来说,只有在清晰的问题框架下,学生才能知道教师在向他们了解什么,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构建对学生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对话。
关键词:功能 价值诉求 恰当评价
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启动问题是一种高频的教学现象。在语言课堂中,问题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和简单的话语类型之一。然而当今,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因此,从有效教学角度来说,切合教学目标的适时适量的教师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了解问题的功能
1、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兴趣以及合作精神,共同为集体的教学活动做出贡献。(动机、情绪及责任感)
2、激发对所学有关信息的搜索、回顾和提取。(记忆)
3、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多思、善思。(能力发展)
4、估计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获取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预测)
5、确定所应达到的学习水平目标。(评价或前瞻)
6、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诊断。(组织与评价)
二、了解问题的价值诉求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提问作为课堂互动的启动,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推动目标语输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问题具有教育目的性。目标导向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核心要素;按照新课标理念,教师启动问题应尽可能体现知识—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取向。如在学完外延版七上 Module 8 Unit 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教师可用问题What do children do at Daming’s birthday party?来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日聚会,讨论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your birthday party?这不仅复习了所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懂得了怎样去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2、问题具有学习相关性。
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已有认知以及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的缺失(lack)、愿望(want)和需要(need)应是教师问题设计的前提性参照。如学完外研版版七上Module 4 Unit 4 These are my parents 后,让学生进行小记者采访游戏来了解同学的家庭情况,如:What’s your father’s job? How old is he? What’s your mother’s job? How old is sh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等。这不仅巩固了新授知识,活跃了课堂,还帮助学生树立了生活目标。
3、问题具有学习价值。遵循美国语言习得研究专家克拉申的“i+1”理论。外研版七上Module 6 Unit 1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时,教师在引出课题之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来猜测该怎样问路。如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How can I go to the supermarket? 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本课的新句型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permarket? How can I get to the supermarket?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简易地图,运用新的句型来进行问路练习。
三、了解问题回答需要恰当评价
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1、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应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评价客体转向评价主体。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好、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以便在原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延缓评价的运用。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在教师没有做出评价之前,请更多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得到锻炼的机会。
综上可知,“文以载道”,语言作为表现形式负载表达内容。只有善于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产生基于问题的会话、讲学生带入由低到高的思维参与,并能给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并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最大限度做到符合“生本”教育的教学。